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近六成“老病号”患上抑郁症

时间:2008-11-24 16:42来源:人民网-健康频道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7次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这句话,家有“老病号”的小张有自己的说法:“老父亲中风后卧床六七年了,日常琐碎我倒不嫌麻烦,主要是他老人家脾气越来越大,不好伺候啊。一次吃饭时没有及时递餐具,他一个盘子就丢过来了。”而近日,香港《大公报》的一项报道指出,在当地,一千余例慢性病患者中就有六成人久病后因情绪不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心理学早有研究表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因果的。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容易变得焦虑、急躁、恼怒,。有的老年病人卧床后生活不能自理,靠他人照料,时间一久,觉得自己成为家人或亲友的累赘或负担,思想焦虑、内疚、痛苦,甚至产生“不如早死”念头。而这样的心理负担同样作用于身体,影响药效、延缓康复甚至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在内地,目前还没有人做过类似调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医生西英俊如是说,“但是,这样的问题在临床上越来越普遍。”这种身心互动形成的恶性循环有三个环节,而解决方式是从任意一个环节打断循环链都可以。

  一, 慢性病患者的心病症结所在就是疾病,所以治标先治本,不管疾病如何难根治,也要保持积极治疗的态度,同时让患者透彻明白疾病的病理和康复过程等知识,遮遮掩掩或者含混不清只会让他们心理压力更大。另外,如果存在失眠、疼痛这样心因性问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精神类药物。

  二,慢性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弱,他们对长期疾病产生更深远的悲观无力感,同时“空巢”造就的孤独感也使他们缺乏有效心理支持,这都是这个群体心情好不起来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要求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子女抛开一切照顾父母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多鼓励他们参与“老年活动中心”这样社区机构的集体活动,甚至也可以尝试住进养老院,在这些地方老年患者能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不是作为一个“病怏怏”的特殊个体生活在家庭中。

  三, 常年卧病甚至卧床也让患者的社会功能大大受损,具体表现为“不能干活了”、“成为家人的累赘”这样的无价值感,这时让他们老有所为最为重要。只要患者身体条件许可,可以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忙照顾孙儿孙女。即使不得不卧床了,爷爷可以给小辈们讲一讲“当年勇”,奶奶可以做一做针线活。▲

    《生命时报》 (2008-11-18 第06版)

更多内容请点击健康频道》》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