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人类鼻孔是怎么进化来的

时间:2004-12-04 10:20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admin 点击: 954次
你知道吗?鼻孔最初不是用来呼吸的,它只有闻味功能。如今,鱼类的两对鼻孔仍然是进出水的通道,不能用来呼吸,而人类的鼻孔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竟然渐渐形成了一个呼吸通道。但学术界对人类鼻孔的起源,一直争论不休。
  
  近日,中国科学家朱敏和瑞典科学家佩尔·阿尔贝里发现,在云南境内的一种肯氏鱼化石表明了人类鼻孔进化的过程,结束了学术界关于鼻孔的争论。
  
  人类有了内鼻孔才能靠肺呼吸,但它的起源一直被学术界争论激烈。
  
  中国的云南曲靖,不仅是徐霞客当年曾多次游历之地,而且还是众多鱼类科学家所钟情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云南曲靖距今4亿年前形成的岩层里,发现了一种肉鳍鱼类化石。为了纪念我国古脊椎动物的奠基者、已故的杨钟健教授,科学家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杨氏鱼。
  
  到了90年代,仍然是云南曲靖,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所研究员朱敏博士又发现了另一种肉鳍鱼———肯氏鱼。
  
  “肯氏鱼的位置很重要,它是最原始的四足形动物。”朱敏博士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古鱼类进化树,边给记者做详细的解释。
  
  四足形动物也叫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鸟类以及两栖动物等等,它们都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四足动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自身系统的很多特征必须要随之转变。
  
  比如,鱼类从水中到陆地,靠鳍游泳要转变成四肢行走,在陆地上要克服重力的影响,四肢发育开始变化;另外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鳃呼吸变为肺呼吸,在空气中要建立新的呼吸通道,外鼻孔不再满足自身的需要。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动物都靠肺来呼吸,因此它们必须要有一个和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让外面的空气顺利地进入到肺,保证动物对氧气的需要。内鼻孔正好形成了鼻腔和口腔之间的一个通道,这样才使我们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也能照常呼吸。内鼻孔是四足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但它的起源过程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
  
  与四足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鱼类是肉鳍鱼类,现生种类只有四个属(非洲肺鱼、南美肺鱼、澳洲肺鱼与“活化石”拉蒂迈鱼)。科学家研究表明,肺鱼与拉蒂迈鱼同其他的鱼类一样,没有真正的内鼻孔,只有前、后两对外鼻孔。要探讨内鼻孔的起源,必须从化石中寻找证据。
  
  一种观点认为,内鼻孔由外鼻孔演化而来;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鼻孔是新生的构造。
  
  上世纪30年代,瑞典著名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教授认为:内鼻孔是四足动物新生的一个构造,内鼻孔和外鼻孔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他们认为,在鱼类的进化过程中,其中有一对外鼻孔逐渐消失,而后新出现了一对内鼻孔。他们所持有的证据是,在孔鳞鱼类化石中发现,它们不仅有一对内鼻孔,还具有两对外鼻孔。这就是著名的“三孔理论”。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另外一种观点:鱼类的内鼻孔是由一对外鼻孔演化而来的,其中最难解释的是,孔鳞鱼类化石中的“三对鼻孔”。由于缺少有力的化石证据,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支持,内鼻孔的起源问题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80年代初,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在云南曲靖发现一种肉鳍鱼类化石———杨氏鱼,它与孔鳞鱼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项工作再次引发学术界对内鼻孔起源问题的关注。
  
  按照传统的观点,杨氏鱼也应该有内鼻孔,但张弥曼院士对杨氏鱼吻部仔细研究后发现,“杨氏鱼只有两对外鼻孔,而过去认为的内鼻孔根本不存在”。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国内外科学家的热烈讨论和反思。研究表明,在有两对外鼻孔的鱼类(比如孔鳞鱼类)中,所谓的“内鼻孔”并不存在。这就为“内鼻孔从外鼻孔起源”学说解开了一个困惑。
  
  虽然否定了“三孔”理论,但是当时的研究仍然没有回答内鼻孔起源的问题。所有外鼻孔在前上颌骨的位置会形成一个颌弓,外鼻孔在颌弓外,内鼻孔则在颌弓内,从外到内的转变很显然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这就需要找到过渡的有力证据。
  
  我国科学家找到鱼类化石,证实内鼻孔确实由外鼻孔“漂移”形成。
  
  90年代初,在“鱼的故乡”,张院士和朱敏博士又发现了一种古老的鱼化石。它生活在距今3.9亿年前,是最原始的四足形动物,它,就是肯氏鱼。比肯氏鱼更古老的鱼,有两对外鼻孔;而比肯氏鱼更先进的鱼,已经成了一对外鼻孔和一对内鼻孔,这样一来,肯氏鱼的位置就成为鼻孔进化的关键。然而,由于当时化石材料的限制,肯氏鱼的初步研究并没有特别的结果。
  
  2000年以来,朱敏博士领导课题小组连续几次在野外发掘,发现了大批新化石。通过细致的标本修理和研究,他们在对肯氏鱼的研究上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一次,他们幸运地发现,肯氏鱼正处于从外鼻孔向内鼻孔过渡的阶段。
  
  过去一直很难解释,外鼻孔如何从头外侧“漂移”到内侧形成内鼻孔的?它们如何跨越鱼类上颌骨和前上颌骨之间的颌弓?有意思的是,肯氏鱼内鼻孔的位置恰好就处在外鼻孔向内鼻孔“漂移”的位置上,漂移的时候正好是前上颌骨和上颌骨裂开的时候,它们之间有个裂口,这个裂口就是肯氏鱼内鼻孔的位置,裂开的阶段正好符合这个漂移特点。这就取得了化石上的一个实证。
  
  这就意味着,在肉鳍鱼类进化中,存在一个上颌骨和前上颌骨裂开然后又重新相接的过程,这为鼻孔的“漂移”提供了通道。肯氏鱼为这一解释提供了实证,并确立了内鼻孔和后外鼻孔之间的同源关系。
  
  和这个道理十分类似,人类在胚胎发育初期,上腭的同样位置也会出现一个缺口,正常的胎儿会在发育后期闭合,如果有的胎儿发育不完整,那么这两个部位就连接不起来,出生后就会呈现兔唇。
  
  “其实道理很简单,但一下就把争论上百年的问题结束了。”对于此次发现,朱敏博士这样评价。
  
  拉蒂迈鱼的故事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以为总鳍鱼类早在白垩纪早期就已灭绝,但20世纪30年代末,一位名叫拉蒂迈的小姐打破了这一“死寂”。
  
  拉蒂迈小姐是一位解剖学教授的助手,经常到海边收购鱼类制作标本。1938年12月,圣诞节将至,教授回家度假,拉蒂迈小姐却没有停止工作。22日这天,她又来到渔港,在一筐刚打上来的鱼里翻看。忽然,一条鱼引起了她的注意。一般鱼的鳍都直接长在身体上,可这条鱼的鳍都长在附肢状结构上。拉蒂迈小姐立即买下了这条鱼。可当时学校实验室封了门,情急下她买了几斤盐,将这条鱼像腌咸鱼一样保存起来。教授回来后,这条珍贵的“咸鱼”只剩下鱼皮和鱼刺了。
  
  即使如此,教授还是马上进行了研究,原来被认为已经灭绝了1.2亿年的动物突然被发现仍生存在地球上,而且这种动物还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形动物有关。为了纪念拉蒂迈小姐对科学做出的重大贡献,教授将这条鱼命名为“拉蒂迈鱼”。(吕媛)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