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能源

中国食粮与能源安全之我见(2)

时间:2005-11-22 09:28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555次


  ———谷物生产单产水平已“到顶”了?———中国水稻平均单产绝对超不过日本?  

  布朗称,由于中国水稻生产的生态条件不如日本,因此中国水稻单产不可能超过日本。但即使是日本,水稻单产也已达到“上限”。  

  有力的驳斥:(1)日本的稻谷单产常年为约6吨/公顷,种植面积常年为170万公顷左右。2003年中国全国平均的稻谷单产已达6.06吨/公顷,其中的高产省,如水稻面积略多于日本的江苏省(184万公顷),2003年的平均单产是7.63吨/公顷。(2)水稻生产的生态条件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决定一切的。我国水稻科技人员经过几十年艰苦探索,在生态条件十分不理想的北纬45°—49°的黑龙江垦区,选育出适合寒地稻作的优种,配以旱育稀植,叶龄诊断指导的水、肥调控等技术,不但大幅度地扩大了水稻面积,还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产,从平均单产(稻谷)2.5/公顷增至7.7/公顷,并出现了较大面积(数百亩)的超级稻单产超10.5/公顷的记录。  

  ———水资源是中国农业不可逾越的障碍?  

  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G.K.Heilig等人,应用FAO及IIASA的农业生态带模型(AEZmodel),输入154种作物(其中粮食作物83种)、各地的农业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采用了5km×5km的网格控制,定量化地估测了全中国的粮食生产在纯自然条件下的(光、热、降水)最大产量潜力,以及可以达到的产量潜力,证明了缺水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威胁只有34%%的影响力,而不像布朗等人说得那么大。南方包括西南地区的水问题基本上是水的管理,真正受缺水影响大的主要是北方。北方是人均1480立方米,全国平均数则是2100立方米。  

  我国确实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在未来20年,形势将愈趋严峻。钱正英的预测是:至2030年,全国总供水量将由5566亿立方米(1997年)增加到6640亿立方米,但拨给农业的用水不会有所增加。  

  按2020年粮食总产要达到6.3亿吨,综合考虑其他农业用水(经济作物、畜牧水产业)的增加,总的农用水缺水量在10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灌溉用水约640亿立方米。其对策是替代战略。  

  有两项技术对今后农业水资源的部分替代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生物节水;二是栽培节水。所谓生物节水,指的是利用作物在水分利用效率和耐旱机制方面的遗传差异,通过育种方法培育出高水分利用效率或比较耐旱的品种。这里所说的耐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耐旱,而是意味着遇到较重干旱减产少,或遇到较轻的干旱不但不减产反而还能增产。更进一步,还有可能通过基因工程的途径,将高光合作用效率及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转移到目标作物之中。而栽培节水的方法更多,例如在北方稻区通过应用较早熟品种并推迟播种和插秧期,可避开经常出现的春旱和初夏旱,充分利用雨季降水种稻。又如通过选用高产和潜伏芽再生力强品种,并配以高留桩、早施肥等栽培措施,可以仅在60天生长季,获得过千斤的稻谷亩产,大幅度地提高水的效率。  



  二、对传统“粮食”观的批判  

  1、从中国人习惯所称的“粮食”,除水稻、小麦、玉米外,还包括大豆,以及薯类  

  中国人所称匠粮食,没有相应的英文单词可以准确表达,也与国际通行的“谷物”(Cereals)、“食物”(Food)不接轨。而严格地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消费的口粮数量必然不断减少,而对肉、蛋、奶等的消费量则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粮食年消费量已降至70公斤左右,而农民的粮食年消费量仍在230公斤以上。因此,问题的实质应是如何正确对待食物安全保障(Foodsecurity),而非所谓的粮食安全保障。  

  2、我国未来食物安全保障的两个关键问题  

  ———政府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什么?答曰:商品粮的数量与质量  

  所谓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就中央政府最应该真正关心的方面而言,除按照国际通例确保粮食储备占上年总产18%%以上,以及考虑灾害年份可能的冲击以外,实质上就是每年6000至7000万吨左右的商品粮。包括城市居民口粮、部队用粮、工业用粮及扶贫救灾用粮。其中最主要的又是两种粮食:适合城市居民要求的优质面粉和以粳稻为主的优质米(当然商品大豆也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凡是能调出优质稻米和小麦的省、区,在粮食安全保障战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政府真正应该下大气力和大功夫的地方。至于农民和农村用粮,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雄辩地说明,只要政策对头,能保障必要的生产资料供应,政府不必有过多的担心和干预。  

  ———食物安全保障的真正挑战来自何方?答曰:能量/蛋白饲料缺口  

  从长远来看,对食粮安全的挑战还来自蛋白饲料的短缺。由于实现全面小康乃至初步富裕的国民对肉、蛋、奶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对畜禽和水产生产须臾不可或缺的蛋白饲料的需求必然也同步增长。我国目前每年生产近1亿吨配、混合饲料,就需要进口2000多万吨的大豆及豆粕,以及100万吨左右的鱼粉,今后的缺口会更大。据J.Simpson和Cheng的一项研究(1994)估算,到2025年每年将出现4000万吨以上的蛋白饲料缺口。相当于鱼粉(动物蛋白资源)300万吨和豆粕(植物蛋白资源)6500万吨。填补缺口的对策除适当扩大进口外,主要也还是要推行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替代战略,包括对资源丰富但有饲用重大障碍因素的棉籽饼、羽毛、蹄、角以及废弃物等的高效、充分利用。  



  三、食粮安全与能源安全,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我国食粮安全与气候有着多方面的密切关系。尤其是今后的全球气候变化,更给粮食生产增添了若干不确定因素。而气候条件与能源作物的关系更是新课题。本文只就以下三方面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1、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巨大潜力  

  我国南方70%%—80%%为山地,除少部分改造为梯田外,多数不宜种粮而适于草地畜牧业;但到目前为止,约有4000万公顷水热条件好的亚热带山地基本上尚未利用。如果通过对草地,特别是水、热条件远好于北方草地的南方草地的改良,实行农牧耦合,加上发展人工草地和推行现代草地畜牧业,估算其中期内畜牧产出的增加,可相当于0.75至1亿吨的粮食当量,即相当于2.5亿亩耕地的粮食产量。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