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自然》再出中国专辑

时间:2004-02-06 00:00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940次
“你现在阅读的是史无前例的:这是Nature(《自然》)的一个增刊,是专为中国的研究人员撰写的,而且用中文发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在上月25日出版了一期“中国之声”,邀请一批在世界科学界卓有声誉、近年来又与中国科学界有密切合作的华裔科学家,以41页的篇幅,为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自然》为何作出这一特别举动?首先是中国引人注目。总编菲力普•坎贝尔博士 在卷首语中写道:“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以至整个世界的一个主要经济力量。中国多年来从未放弃成为世界级科学大国的努力,去过中国的人无不对这一努力所产生的结果留下深刻印象。Nature曾发表过来自中国的非常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且发表的频率越来越高。”
  但同时,菲力普•坎贝尔认为值得思索的是:为何中国政府对科学研究投入巨大,但中国尚未充分发挥其科学潜力?为此,《自然》“中国之声”邀请了蒲慕明、吴瑞等一批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分析。
  障碍,来自文化因素
  “中国研究机构在国际上取得卓越地位的障碍也许不是来自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因素。”作出这一论断的蒲慕明是中国聘请的第一个外籍所长———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他又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神经生物学部主任。他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偏重于让学生听从老师的话和接受经典论著的教条,这不利于营造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要培育下一代科学家,应该强调激励学生追求知识的热忱重于传授知识本身。
  “填补了中国科学的空白”———这句对科研成果的评语,通常被认为是很高的赞誉。但蒲先生认为,如果研究方式总是沿着现有的思路和与西方相似的模式,将导致不利的竞争地位,也很可能浪费资源。与主流学术圈的相对孤立,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开辟独特的科研途径。
  中国科研为何产出率低?
  怎样才算一个产出率高的生物学家?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系、在美国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50余年的吴瑞看法是:过去10年内在影响因子为2以上的研究杂志上发表至少8篇科学论文,同时至少有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为5以上的杂志上。但中国合乎这一标准的高产出率生物学家只有500位左右。而在美国,高产出率生物学家的数量超过4万人,其中仅华裔生物学家就逾3000人。
  吴瑞认为妨碍中国科学家开展尖端性、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项目评审制度及分配经费的体系不尽理想等。“由于经费支持强度较低和支持时间较短,大多数科学家只能选择易于获得研究结果的科研项目。而这样的研究工作一般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其结果是,绝大多数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杂志上。”中国的生物科学家团队精神不够强,也是发表高影响力研究论文少的原因。
  建议与呼吁
  海外专家呼吁: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保持更为积极的接触;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得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祖国。吴瑞认为解决中国高产出率生物学家短缺的两个途径是:中国自己培养一大批有创新精神、高产出率的生物学家。另一种办法是提高基础研究的经费支持水平,建立更加公平和透明的研究计划评审和经费分配体系,同时推动各大学和研究所的基础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的改革。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