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吸收中国学生是为了与美国竞争人才

时间:2005-11-29 08:24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56次
  他在牛津出生,在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39岁时发现了“细胞分裂周期的关键控制因子”———细胞周期素,并因这一发现在58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这位学术经历并不算复杂的学者,就是英国癌症研究院克莱尔·豪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蒂姆·亨特博士。

  11月23日下午,亨特博士站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报告厅讲台上,面对500多名学生侃侃而谈。他这次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面试10名中国青年癌症科研人员,从中选出最杰出的研究者,授予“英国癌症研究院中国奖学金”。在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协助下,蒂姆·亨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亨特博士首先对自己的这次中国之行所承担的使命解释说:“癌症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必须以全球视角来看待。因此,在英国癌症科研人员和他们的中国同行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就变得相当重要。派送中国的博士后到英国学习,是一种新的模式。使这一合作获得长效成功的关键在于,确保中国学者学成后必须回国,并在中国得到充分的科研支持。”

  为此次中英合作项目提供奖学金的英国癌症研究院,是世界著名的癌症研究机构,也是欧洲最大的为医学研究筹集资金的慈善机构。今年,该机构首次发起针对中国的奖学金项目,使中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有机会到英国癌症研究院下属的几个世界著名的研究所(剑桥研究所、伦敦研究所、彼特森研究所等)接受长达3年的培训。

  英国癌症研究院今年为什么会专门针对中国学生设奖学金?亨特博士回答得很实在:“我们现在吸收中国学生,也是为了与美国竞争。中国学生在科学领域有很高的天赋,而美国已经拥有太多的优秀中国学生,所以现在我们也必须分享一些‘市场份额’了。”

  与亨特博士一同来中国的英国癌症研究院首席执行主任亚历克斯·马卡姆则说:“我们研究院目前约有2000名博士后,他们来自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国家以及东欧地区,其中只有约30人来自中国。现在是给中国人机会的时候了”。

  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一直是很多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对此,亨特博士认为:“有一点不太公平的是,英文被作为国际科研领域的通用学术语言,使很多母语不是英语的科学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中国要想问鼎诺贝尔奖,就要重视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

  马卡姆则补充说:“30年前我在大阪作研究工作时,日本也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但今天日本已有多人获得了这一荣誉。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变得强大时,对科学的投入就会加大,就会产生更多的优秀科学家。以中国现在的发展势头,早晚会有这么一天。”马卡姆还幽默地说:“希望中国的‘诺贝尔奖第一人’是我们博士后奖学金的获得者。”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