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院士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2)

时间:2005-12-18 21:08来源:中国科学院 作者:bioguider 点击: 992次


        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对植物倍半萜代谢,尤其是棉花和青蒿萜类生物合成及调控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克隆鉴定了棉酚合成途径一系列酶和调控因子基因,并将棉花漆酶用于环境修复。通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分析,鉴定了调控基因并提出其内含子起重要作用,为揭示棉纤维和植物表皮毛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在植物microRNA领域,发现激素和miR160通过生长素应答因子控制根尖顶端细胞分化和根冠形成。



        贺林  遗传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53年出生于北京。1991年毕业于英国佩士来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室主任。

        长期从事人类遗传学和各类组学的研究,揭开了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之谜;发现了得到国际公认的第一例以中国人姓氏“贺-赵缺陷”命名的新遗传病并成功对其致病基因进行了定位;发现了怀孕期营养不良的影响可增加胎儿以后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发现和证实了多个精神疾病易感基因。在所从事领域做出了具有力度、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开创性工作。



        赵国屏 分子微生物学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获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学士,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现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和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反应机理,开发相应的微生物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主持若干微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完成对重要致病菌¾问号钩端螺旋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鉴定若干关键代谢途径和基因功能,为深入研究致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进化研究,为认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及其从动物间传播到人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特别是关键基因的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



        常文瑞 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0年出生于辽宁锦州。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

        上世纪60年代末,作为北京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参加了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的全过程,这是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随后,主持完成了1.2Å高分辨率高精度的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其结果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研究工作的最好水平。90年代,在藻类光合作用捕光蛋白色素复合物和一批重要功能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研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近年来,主持完成的重要光合膜蛋白-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研究结果以Article论文和封面在NATURE上发表,这是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膜蛋白晶体结构,也是国际上第一个用X-射线方法测定的高等植物捕光复合物在原子水平上的三维结构。



        曾益新  肿瘤学家。中山大学研究员。1962年出生于湖南涟源。1985年毕业于湖南衡阳医学院,1990年获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国际EB病毒与相关疾病协会副理事长、《癌症》杂志主编。

        主要从事肿瘤发病机理及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高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测定了第一株来自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全序列,分析了EB病毒编码的主要基因的变异及其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明确了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并通过对鼻咽癌高发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精细定位及单体型分析,将鼻咽癌的遗传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4p11-p14区,并发现位于该区的基因LOC344967启动子区功能性变异  -32G/A与高发家系中的鼻咽癌病例紧密连锁。



        童坦君  老年基础医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1934年出生于浙江慈溪。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64年生化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世纪70  年代末揭示生物体液存在抑癌活性物质。后主攻衰老分子机理,率先将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念和技术引入我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系统揭示p16  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发现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在国际上首先证明p16  不通过端粒酶,可影响端粒长度与DNA  修复能力。为观察不同因素对衰老影响,创建了估算人类细胞“年龄”的基因水平生物学指征,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研究,也可检验药物抗衰作用。



  今年42岁的曾益新院士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是一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3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发表57篇,包括NatureGenetics两篇、Nature一篇,这些论文被SCI收录期刊引用952次(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被引用521次)。其对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成就,是近年来我国在重大、复杂性疾病基因组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NaturePublishingGroup”发布新闻称之为鼻咽癌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并被评为我国2002年医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