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王红阳:基因海洋领航人

时间:2005-12-21 08:58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58次
        小传 王红阳,女,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后留校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工作,1989年公派赴德国留学,获乌尔姆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分子生物学部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历任该部高级研究人员、课题组负责人和客座教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主任、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总后“科技金星”等奖励。  

        在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上,一位中年女科学家这样说:“征战肿瘤失利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身和对肿瘤认识的匮乏。肿瘤是最需要分类分型给予个性化治疗的疾病,但这方面却做得很不够,人类对肿瘤的治疗是不成功的”。  

        全场,掌声雷动。这位女科学家就是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教授。  

        人可以通过语言、微笑、姿势等进行相互交流,基因尽管是生命的最小单位,但它也有语言——生物信号。人类若是掌握了这种语言,就等于拿到了破译生命奥秘的金钥匙。  

        王红阳,就是一心想找到这把金钥匙的科学家。  

        她与基因的不解之缘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她进入德国马普生化所做博士后时,导师交给她一份文献:每个人体都存在着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如果抑癌基因功能正常稳定,就能安全地控制癌基因不被过度激活。  

        连续两年时间,王红阳夜以继日地研究。1995年6月11日,她成功地发现并克隆了一个新的基因,即胞浆型酪氨酸酶,取名“PNP—1”。可是,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她的导师时,导师不无遗憾地说:“科学研究只承认第一,因为你的发现比日本科学家晚了一周,日本科学家已将它命名为BAS。”  

        王红阳拭去眼角的泪花,开始了她科学实验的第二次长征。1997年初冬,她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PCP—2,即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并提出MAM型酪氨酸酶家族新概念。这一成果获得国际专利,并在世界人类基因库登录。  

        1997年,为报效祖国和母校,王红阳带着从德国争取的科研经费250万元和仪器设备,回国创办了“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该中心次年就被评为“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她还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生物信号分子的三维结构和功能”课题,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她还筹建了临床综合治疗病区,形成国内、国外两个研究基地和基础、临床交叉结合的崭新发展模式。  

        2002年,《癌症研究》、《癌基因》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5篇论文,报道了王红阳领导的课题组最新发现的与肝癌恶性增殖和转移相关的某基因序列及其影响肝癌病程的特征。至此,王红阳领导的该中心已经连续克隆和鉴定了5个与肝癌相关的新基因。他们从事的《4种新基因的克隆鉴定及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荣获1999年度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九五”期间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  

        人类的基因数量将超过10万个,目前科学家只搞清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王红阳说:人类基因研究的路将是艰苦而漫长的,我和我的同行们还有许多事要做。  



        心语 让生命疏远名利与平庸!  

        当选院士后,我要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科研实践和培育新人上。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