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目击证人”也会产生错觉

时间:2005-03-11 15:47来源:生物导航网 作者:admin 点击: 533次

“目击证人”也会产生错觉 北京科技报: 逍遥  

 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法庭上,律师经常依靠“目击证人”的言辞来为己方辩护,然而当对方律师反复质疑一些细节事件的矛盾处时,“目击证人”的临场“表现”却又变得反复无常。   近日,英国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人们在判断一些复杂事件时,如果接收到一些误导信息,极易做出与事实有偏差的判断,而且这种错误是有生理基础的,来源于大脑神经的编码错误。  

 其实,科学界对人类错误记忆的产生已经研究了十几年,但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最近,来自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克雷格·施塔克教授,首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扫描技术探究“大脑出错”的过程。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权威医学杂志《自然神经科学》上。  

 趣味实验   由于受到第一次信息的强烈干扰,大脑极易形成错误记忆  

 施塔克教授设计了一项极其有趣的实验,他们分别征集了20名男女志愿者,在实验中,教授要求他们观看由50张图片组成的系列幻灯片。  

 其中一组图片描绘了一名窃贼偷盗的全过程:当窃贼发现一名妇女口袋中显露着鼓鼓囊囊的钱包后,便立即鬼鬼祟祟地尾随其后,然后伺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将钱包夹到手,接着再躲到一扇门背后……   看完这组幻灯片后,接受测试的人进行了短暂的休息,然后他们被告知继续观看与上次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实验者被要求好好观察图片中的细节,但他们并不知道第二次播放的幻灯片实际上已经不同于上次,研究人员替换了其中

一些关键的细节,比如第二次播放中的人群出现了变化,男子躲藏在了一棵大树后面而非一扇门后等等。   两天后,接受测试的人将再次接受记忆测试。科学家要求他们回忆那些图片中的细节,介绍第一次和第二次播放的幻灯片中的相同信息。结果,参与实验者的记忆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有人说,途中的男子在第一幅图片中躲藏在树后,或者两幅图中男子都躲在树后,接受测试者对于事发现场旁观群众的回忆也做出了多种解释。  

 然而,这一切都被施塔克教授用功能性磁共振仪器记录下来。扫描图清晰地揭示了人在错误记忆发生时,大脑当时做出的反应。

  当受试者看原始图片时,左侧海马的两个亚区的活性增加,这一结构是著名的记忆生成区,受试者能够正确地记住原始图片。但是,当第二幅含有错误信息的图片产生的海马活动强于第一次时,受试者的记忆体系出现紊乱,这时候很可能趋向于记忆错误。研究人员还发现,被测试的人在接收第一次幻灯片播放的细节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表现积极,而在接收第二次幻灯片内容时则不活跃。 施塔克教授指出,海马的某些区域和大脑前额叶皮层记录了精确的记忆(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如何知道的信息)。它们将收集到的信息联系、组织起来,并且在大脑中进行编码。如果这个编码过程井井有条,循序排列,不受干扰地进行,这就有可能形成正确而精细的记忆。但如果一旦这些区域受到干扰,不能正常运行,受试者则更易产生错误记忆的影响。  

 在上述实验中,第一次记忆的信息与第二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又有细微差别,不过受试者并没对此做出特别区分。由于编码是一个提取大脑中原有信息来加工新信息的过程,所以第二次编码过程中受到第一次观看留下的信息的强烈干扰,进而形成错误记忆。“这是一项精辟的研究,”伊利诺斯州埃文斯西北大学的认知神经学家肯·帕勒如是说,“这一发现暗示脑内形成错误记忆的机制与形成正确记忆的机制相同。”   研究发现

  目击证人受到律师指导,这种暗示能诱导错误记忆   华盛顿大学的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是一位有着多年经验的心理学家,他经过研究也发现,错误的记忆有时还来源于暗示的误导。很多人很容易在他人的诱导下,认为自己看到了并没看到的东西。

  在一个典型的实验中,洛夫特斯让受试者看了一个关于车祸的电影场景。当在询问他们看到些什么时,受试者经常会草率地做出错误回答。比如,尽管在影片中并没有红灯出现,但实验人员仍不经意地提到红灯。于是,许多受试者都恭敬地回忆说自己看见过红灯。当谎话被拆穿时,有些人愤怒地提出抗议,强调说他们非常清晰地记得看到过红灯。看电影的时间和给他们错误信息的时间越长,记忆改变的人也就越多。洛夫特斯认为:“记忆中的事件越接近一个被经常修改的故事,距离完整的原始信息也就越远。”

  在准备法庭证词时,证人们常常会受到来自律师的指导。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复述那个事件,直到律师说“行了”为止。于是,在证人席位上,他们记住的是在律师办公室里反复讲述的故事,而细微的差异被隐去了,甚至在主要内容上也与发生的事件真相不相一致。

   证人们也许很容易就忘掉,他们的记忆曾被进行了人为的加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兰莱本博士指出,“也许实际上,我们记住的只是一系列记忆的碎片,然后按我们自己设计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如果我们的组合十分巧妙,那么,我们能给自己编织出一个易于回忆的、容易记住的故事。碎片本身没有组合起来的话,检索会难一些。这种情况很像科学的方法———很多离散的数据点可以在一个理论框架中记载、总结和解释,这样我们更容易回忆起理论而不是那些数据。记忆通常会凝固在某个地方,不论这个记忆中存在什么样的错误,或经过不断的艺术化修改而成为一件作品。”

 实验结论   大脑出现错误记忆情有可原,人类有选择地记忆再现个人价值取向特征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迪芬·切希通过研究指出,人类大脑的错误记忆实际上是情有可原的,人们注意并感知信息后,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吸收信息,而必须对信息内容有选择地进行记忆,但这一加工过程就会使记忆出现具备个人特征的变化。

  实验研究表明,被感知的事物在被大脑识记时是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在大脑中保持的时间并不会太久。因为当它进入大脑之后,很快就与大脑中原有的素质系统在融合中被分裂了,也就是每一部分的特征被纳入了不同的大脑机能“代表区”里。而当要回忆时,必须从各个“代表区”中把它的各种特征集中起来,才能够“再现”。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背景、心理结构、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所以译码行为就变得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样一来,集中起来的特征与原来的特征会由于个人原因产生误差或出入。

  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记忆内容中不太重要的部分趋于消失,而较显著的特征却较好地保存着,识记的内容越来越简略化、概括化、合理化、完整化;另一种是记忆内容的某些方面、某些特征,经过选择变成了适宜于自己识记的事物,在选择过程中增添了某些没有呈现过的特征,识记内容越来越特征化、夸张化、具体化、详细化。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