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医学 > 中医中药

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研究受关注

时间:2006-01-24 09:26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444次
  代谢组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而中医学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科学,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相近的属性,如果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记者针对目前国内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研究情况,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贾伟教授。



  代谢组学与中医辨证论治的结合

  贾伟教授说,我们采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肾阳虚模型动物的代谢网络明显偏离正常组动物,而用温阳中药干预后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回归至正常范围,呈现网络修复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证”的研究能与处于科学前沿、综合程度很强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同时也是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这将把“证”的研究再次推向科学发展的前沿,成为中医现代化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中医的“证”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辨证综合了产生病变的各方面(包括当时的气候和环境情况)因素和条件,并结合个体体质、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判定为不同的证,从而采用不同治法,通过合理配伍、适时调整药量而达到治疗效果。

  贾伟教授强调,代谢组学的研究侧重于寻找相关特定组分的共性进行分析、判断,使诊断、治疗力求个体化。由于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而外候是用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这种诊治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诊疗经验。而代谢组学正具备反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代谢组学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病变过程及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还有助于疾病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和辅助诊断,使诊断、治疗达到个体化。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方剂的整体疗效

  贾伟教授说,既然疾病是系统化、动态化、整体化,所以,在治疗时应随疾病的进程不同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因为疾病发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药物组分发挥调节作用,而以单一成分作用到单靶点的西药对此束手无策。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药没有无效成分。所谓无效成分只是相对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言。因此未来的若干年,复方药或多组分药将在疾病治疗中担当重要角色。

  贾伟教授介绍,复方中药运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藏象学说和扶正祛邪等理论,合理配伍,从整体上治疗许多疑难疾病。但其“君臣佐使”、“升降浮沉”等理论和整体性作用机制很难在单一机制的药理模型和分子水平上加以诠释。如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脑血管病有很好的疗效,但近年来发现其调脂的功效也很突出。有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扶植肠道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对脂质代谢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其调脂目的。中药(尤其是复方)的整体性作用机制和疗效在系统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下将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挖掘”。另一方面,在人的胃肠道中定居的微生物群落约有1014个,相当于人体所有组织细胞总数量的10倍,由此可以看出人体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复杂性。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平衡关系,此种平衡不仅为肠道正常菌群的生存所需要,而且对其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尤其是代谢)乃至生命活动亦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肠道微生物群落实际上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药理(毒理)过程,形成了人类代谢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从整体出发研究人体的平衡与失调问题,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与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平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中药大多数给药途径是通过口服经过消化道在局部起作用或通过吸收在全身起作用。中医药的整体观虽然与西医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是与现代微生态学具有一致性,因此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要高度重视肠道菌群的影响。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