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精神分裂:大脑神经回路的“迷乱”(2)

时间:2006-01-26 11:33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927次




  ■链接  

  与精神分裂症的百年抗争  

  精神分裂症有很多症状,医生常常根据病人最突出的症状对此病进行命名,所以最初精神分裂症的名称五花八门,有妄想症、幻觉症等。  

  1911年,瑞士的一个医生E·布鲁勒建议把这类疾病放在一起统称精神分裂症,因为他发现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人的精神活动和外部的现实世界以及病人精神活动内部的情感、记忆、思维、语言等都不协调。  

  这位医生和他儿子建立一个精神病研究所,由于精神病人在青春期发病率比较高,所以就想从内分泌,如内分泌腺的活动等来研究精神分裂症产生机理。但是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他们的研究都没结果。  

  到70年代和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些治疗精神病的药物,这些药物效果非常好。  

  研究发现,这些药作用于大脑细胞之间的信息联系,所以当时科学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神经信息传递方面存在障碍。  

  神经信息在神经细胞传递是通过一种小的化学分子实现的,具体过程是前边一个细胞释放一个小的化学分子,当化学分子与后边细胞受体接触时,就像一把钥匙插到锁里,把“门”打开了,这样信息就传到后一个细胞。  

  那时,发现有一种叫多巴胺的小神经递质分子,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部功能特别亢进。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研究发现,这种小分子作用比较灵敏,可能是接受这个小分子的受体敏感性太强,不该开“门”的也开了。  

  到了90年代,对这种病的认识有很大变化,人们发现除了多巴胺外,还有谷氨酸等很多种递质与精神病有关系,而且接受这些递质的受体(大分子物质)也是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