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农业科研投入:开源节流与挖潜

时间:2006-02-09 11:00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05次
        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农业科研体制的大幅度改革,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从投资强度来看,近些年虽有较大幅度增长,由1999年的0.23%%上升到2003年的0.49%%,仍不足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适当标准(1%%)的一半。因此,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人们都把眼光盯在农业科研投入的主体—政府财政上,如何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呼声渐高。我认为,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科研投入的实际状况,在提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要重视在农业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上做综合性文章,才能根本扭转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局面,使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入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良性轨道,适应科学发展观和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  

  如何结合农业科研工作的行业特殊性,实行农业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是建设农业科研投资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即使将来农业科研投资充足了,也应予以高度重视。  



  开源:改善资金筹集环境,开发国际、国内两大资源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采取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在税费改革中,依据不同行业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程度,确定合适的农业科技专项税收指标和比例,用于农业科研投资,特别是用于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动物重大疫病防治等公益性、前瞻性、事关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研领域。  

  另一方面,要重视开发社会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国内农业科研资金多形式筹集机制。从目前的调查数据看,随着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政府财政以外的农业科研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科技市场很不健全,这些投资的供给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为此,一是制定优惠的税收、价格政策,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手段,鼓励并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二是采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充分发挥科技贷款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四是加速资金在农业科研、开发、推广过程的流动,使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增值,再投入到农业科研活动中去;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建立投资风险防范机制,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建立专业化保险体系;六是在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质的农业科研领域,政府对企业、个人投资开发的农业科研成果采用政府收购或补贴的办法。  

  在“开源”上做文章的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农业科研国际合作。随着国内外科研合作越来越广泛,我国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得到国际上公认,国际组织与金融机构以及国外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组织,成了我国弥补农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重要资金来源。要在积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申请国际性基金项目的同时,及时完善国内政策措施体系,创造良好的国际资金筹集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科研基金会,促进国际资金大流量注入中国农业科研领域。  

  另外,还要积极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技术开发、转让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节流:克服体制性障碍,建立农业科研资金高效运作机制  

  由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与资金使用上的低效并存。如何在开源的同时,做到科学合理地节流,也是农业科研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  

  造成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低效使用的原因,首先是科研管理体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与农业科研投入相关的管理部门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职能错位、交叉和分散现象。造成科研投入资金“政出多门”和项目重复支持。同时,管理部门的科研管理行为与市场调节之间也存在缺位、越位现象。例如,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方面,应让市场在较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而我国目前投入偏高,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只有靠市场运作机制才能高效发挥的科研投入,却由于管理部门的过渡介入而低效运作;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因政府本该起到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造成了投入资金短缺。  

  造成农业科研资金低效使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科研单位本身的低效运作机制。主要表现在一些科研单位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等。加上现有的农业科研单位经费不足造成的科研资金分散使用,必然导致科研资金低效使用。  

  目前,农业科研投入不仅绝对量较低,与其他领域相比的相对量也低。这样,使一些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找课题经费上,而不是放在科研上。首先,能交差的课题就不再深入研究,因为时间要花在下一个课题上;其次是重复研究,因为课题研究首先看上的是经费,并不是课题本身的必要性。第三是找路子上课题。由于这些原因,目前一些研究机构直接用于科研的支出占农业科研总投资的比重较低,降低了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产出比。  

  要克服宏观管理层面的体制性障碍,就要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在各部门之间进行职能重组,减少错位、交叉和分散现象。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提高科研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合理设置预算科目,建立统一规范的预算制度,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促进科研投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做到量力而行、重点突出,集中统筹协调办大事。  

  针对农业科研单位本身的低效运作现象,应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上做文章。按照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使用和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优化组合的原则,加快对科研机构的调整和重新组合,下大力气解决一些科研单位课题越来越小、科研力量分散重复、科研资源浪费等问题;发展完善科研监督体系与问责制度,建立科研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共选择程序;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建立开放、流动、高效的农业科研人员使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尤其是科研一线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从而使科技创新从源头上得到根本的保障。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