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物资源 > 电子书库

网格技术研究的历史

时间:2006-02-21 09:18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作者:bioguider 点击: 693次
        网格技术由1980年的远程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机的应用研究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些研究不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还利用了高速网络进行实证,研究速度加快。

        1992年,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的Charlie  Catlett和Larry  Smarr提出“元计算”的概念。他们为了在网络上构筑虚拟计算机环境、执行大规模平行计算处理而开展研究。1995年,伊利诺伊大学的Tom  De  Fanti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Rick  Stevens等人根据I-Way计划,进行了最早的大规模元计算实验。这一计划通过高速广域网连接了全美地区17家计算中心,实施了虚拟现实实验等很多应用验证。以I-Way计划为开端,1996年阿贡国家实验室的Ian  Foster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Carl  Kesselman的研究组启动了Globus计划,开发用于高性能分布式计算的中间件。1998年,表示“网格技术”概念的蓝图出台了。

        Globus计划开发的软件Globus  Toolkit提供用户认证、网格资源分配管理等网格中间件的基本性能。这一软件是阿贡国家实验室作为开放源代码而提供的,被用于很多网格建设研究计划,事实上它已成为一个标准。但是,Globus  Toolkit只是提供基本性能,实际上要建设网格还需要开发其他很多软件。

        此外,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借助互联网灵活利用闲置中央处理机(CPU)的研究。1985年,威斯康星大学的Miron  Livny提出,利用分散的工作站的闲置CPU进行计算。1991年,Condor计划成功地集中了400个CPU。1997年,Scott  Kurowski创建了Entropia公司,两年后借助互联网集中闲置个人计算机,实现了接近当时超级计算机最高性能的万亿次浮点运算。元计算与闲置CPU的灵活应用都是网格的组件技术,两者通过网络为分布式的计算机提供虚拟的单一计算机环境。

        在日本,一项人们可以远程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全局计算研究正在进行中。自1994年起,以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现更名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关口智嗣和东京工业大学松冈聪为首的研究组开始实施Ninf(全局计算的网络基础设施)计划。作为全局计算研究,他们致力于设计和验证远程程序呼叫(RPC),这种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协议使客户可以使用网络上的服务器执行计算。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0)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