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人物访谈

张福绥捧走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时间:2006-02-23 09:45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343次
        今天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大会,将“含金量”最高的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颁给中科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

  此外,莱阳农学院刘润进等完成的“中国丛枝菌根研究”成果摘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罗永章等完成的“千克级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YH-16的制备技术”成果捧走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另有4项成果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2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成果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9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1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奖项二等奖、三等奖获奖项目分别为124项和320项。



  相关链接

  “扇贝之父”张福绥

  张福绥,男,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终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张福绥一直从事海洋生物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研究,丰富并完善了贝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发展了中国海软体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系统提出并建立了贝类人工育苗和养殖工程化技术,是我国贝类增养殖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贝类增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被尊称为“扇贝之父”。

  张福绥曾获省级以上重要科技奖励14项,并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与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优秀科技拔尖人才等奖励或称号。



“扇贝之父”的拳拳之心

  科技界有这样一句话:“吃海带不忘曾呈奎,吃扇贝不忘张福绥”。从最早的“八珍”之一,到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扇贝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而这一切,有“扇贝之父”之称的张福绥功不可没。昨天在全省科技大会现场,张福绥将自己40余年来的科研生活娓娓道来,表达了一位老科学家对家乡的拳拳之心。



  八旬老人心系山东科技  

  “省委省政府把这个大奖颁给我,我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感谢大家给我这么大的荣誉。”虽然拿到了全省科技最高奖,张老在接受采访时的第一句话还是如往常一样谦和,“我个人并没有做多少工作,就是在大家鼓励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罢了。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做一些对山东经济发展有益的工作。”

  张老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今昌邑市),今年已近八十高龄。谈话中,张老一直强调自己作为一名山东人对家乡的情感:“我是山东人,对山东发展一直非常关心。这次获得全省科技最高奖,我准备把奖金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继续搞好山东省的科技工作。”



  从教书先生到“扇贝之父”

  “我是从山东大学水产学专业毕业的,当时被分配到广东教书。广东的水产品十分丰富,但缺乏科学的养殖方法。教书时,我总想到自己的知识不足,就带着学生到沿海向农民‘取经’,想办法去学习养殖知识。”就是这样的一个“教书先生”,因为这样的原因,与海洋生物与贝类养殖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果说入门仅仅是机缘巧合的话,那么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张老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并在1962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专业博士毕业,则是出于对海洋生物学的热爱。“我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后,刚开始搞基础理论,但随着经济和生产发展,这些大环境的改变也让我逐渐改行,专攻养殖的工作。”

  之后,张老一直从事海洋生物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研究。1982年,他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生长特快海湾扇贝,解决了扇贝移殖后的许多生物学问题,并在我国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上世纪90年代,他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现在南海已形成产业。目前,海湾扇贝的养殖已成为沿海渔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也被沿海渔民尊称为“扇贝之父”。



  “搞科技,关键要有思路”

  谈及所从事的研究以及今后工作中的计划和打算,张老将自己的感受与本次山东省科技大会联系了起来:“张高丽书记的报告很重要。我们是做科技工作的,最关键是要有思路、有目标。山东省的科技现状怎么样,以后工作该怎么搞,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些问题在张书记的讲话中都能找到答案。而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渐考虑这些问题,并要行动起来了。”

  张老也非常重视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市场的后续开发:“现在搞科技工作讲的是产、学、研相结合,而不是光坐在家里研究。现在我省的海洋生物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认为现在我们需要搞海洋区域开发,饲养哪些水产品是最合理的,达到既不影响环境又有市场,经济效益还能最大,是今后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有的海域状况好,有的则不是很好,开发时要有所选择。生产要与科研、经营、产业等联系起来,同时要形成市场,山东市场目前很好,完全有发展的潜力。”

  张福绥,男,1927年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从事海洋生物学和贝类增养殖学研究,发展了中国海软体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系统提出并建立了贝类人工育苗和养殖工程化技术,是我国贝类增养殖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贝类增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曾获省级以上重要科技奖励14项,并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与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优秀科技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9)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