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农林牧渔

让农作物少喝水

时间:2006-02-26 11:02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268次
  我国农业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多年来我国的农业高产出都是以高投入为基础的。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但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0.8公斤/立方米,不及发达国家的40%。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前后,农业缺水将达1000亿立方。日前,在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专家们警言:如果不让传统的水稻种植走上节水抗旱的道路,中国的水将养不起中国的稻。

  种植作物抗旱节水品种可明显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在作物栽培技术方面也已研究出多种节水方法,比如喷灌、滴灌、覆膜等。稻谷是中国的主粮,这种民族性的用粮结构决定了水稻生产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本性的出路还在于种源,必须找到“源头节水”的途径,也就是选育出集节水抗旱、良好品质、优良抗性于一身的稻种。据专家预测,在我国一旦实现生物节水技术的突破,仅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和秋杂粮即具421亿立方的节水潜力,而且还具有不需工程和设施投入、农民易于接受和使用的优势。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近30位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育种学专家和学者,就如何利用多条技术途径发掘抗旱基因、如何更好地建立和理解作物抗旱的遗传调控网络、如何有效地将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应用到节水抗旱育种中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专家认为,节水与抗旱是两个不同但又密切联系的性状,涉及众多的基因与生理生化代谢途径。我国在建立科学的抗旱性评价条件和筛选出优异的抗旱性种质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索抗旱性的遗传基础,定位了大量的相关基因,获得了一批抗旱候选基因,并致力于抗旱基因克隆和标记辅助累加抗旱基因;从应用上,通过常规杂交,结合水稻与旱稻的优良性状,培育了一批节水抗旱稻,在生产上成功应用。但是,如何进一步明确抗旱性的遗传机制、调控网络、代谢途径,仍然是我们面临的巨大任务。与会专家对作物节水抗旱达成了共识:应结合不同生态区域土壤和降水条件制定抗旱研究与育种目标,实现节水抗旱农作物新品种在正常年份和灌溉条件下高产、超高产,在干旱胁迫情况(条件)下的稳产;把节水抗旱纳入农作物育种计划之中,在高产、优质、抗病虫等较高基础上,整合抗旱性和其他耐逆性,提高育成品种的科技含量;农作物抗旱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等两个领域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桥梁,需要通过育种、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不断的密切合作,共同建立起高效的合作开发机制,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数据和技术等各方面的成果,为作物节水抗旱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作物节水抗旱研究可覆盖全国大面积农作物,而不仅是局部高山旱作地区,具有广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应重视和加强研究队伍和协作网络的建设,建立和健全节水抗旱农作物品种鉴定审定机制。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