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医学 > 医疗相关

蜱虫咬人致死

时间:2010-09-11 21:03来源: 作者: 点击: 101次
⑧ 鼠类、家畜、家禽易被蜱侵袭,是主要的检视和防控对象
    1、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
    有些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撤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2、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以及我国无蜱分布地区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详细] █ 蜱虫本身不致病但携带多种病毒
    据著名寄生虫学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新炳解释,蜱虫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牛、狗等。它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因为它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比如典型的“森林脑炎”就主要由蜱虫作为媒介传播的。如果携带有这些病菌的蜱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详细] █ 没有非常有效的措施,尚无法从根源预防
    据介绍,由蜱虫等昆虫引发的无形体病例于1994年在美国等国家首次发现,目前我国有6个省市发现疑似病例。因为信阳特殊的地理环境,蜱虫一直就存在,前几年由于气候的原因,流行的趋势不是很明显。信阳市于2007年发现病例,到今年已基本上掌握了其传播区域和传播途径。但是,对于根源上预防,从河南省到国家疾控中心,都没有出台一些非常有效的措施。[详细] █ 用普通杀虫剂能杀死蜱
    如何防范蜱呢?李平非说,普通杀虫剂就能杀死蜱。黄谊说,主要从三个方面防范。
    一是杀虫剂。
    二是环境防治方法,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对于自然界中游离蜱,可采用局部火烧或化学防治等方法灭除。对于进入室内的蜱、螨,首先要消灭来源,禽畜的窝舍应远离住房,并经常打扫干净,墙面缝隙也要抹平。同时,禽畜的窝舍和活动处所要进行喷药。为了防止蜱、螨侵入室内,可将松香、蓖麻油黏胶涂于20cm宽的长纸条上,放置在靠近门窗附近的墙基地面,进行粘杀。
  三是个人防范。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在领口、袖口、裤脚等处喷涂0.2%敌百虫水溶液或0.5%拟除虫菊乙醇溶液。颈、手等外露体表,可涂抹避蚊胺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驱避剂。在蜱媒病流行地方野外工作人员要尽量少接触杂草;休息时,要彼此脱衣互相检查,及时除掉侵袭的蜱。[详细] █ 一般病例可以通过治疗渡过危险期
    郑元春:被蜱叮咬之后,它通过叮咬,随着唾液把这种细菌病或毒进入体内,产生疾病,加重病情,造成病人肢体损伤或者呼吸衰竭,我们说突然呼吸就没有了,导致病人的死亡。原来病人抽搐、呼吸衰竭基本上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度过危险期,通过治疗使细胞得到恢复。但一些病情比较重的,神经就受到损伤了,支配的肌肉或者肢体就恢复不了了。[详细] █ 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疑似病例
    自1994年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2006年,我国在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病例。该病可通过蜱虫传播,也可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后,一些免疫力低下人群会产生并发症,最后死亡。[详细] █ 2007年河南首次出现疫情 2009年曾爆发疫情未受重视
    自2007年5月首次出现疫情以来,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和报告245例疑似无形体病例,死亡2例。2009年就曾爆发疫情,患者、死者家属都投诉反映过,卫生局以保密为理由不重视,时至今天,信阳市卫生部门尚无有关具体疑似病例的数目及疫情状况的数据对外发布。[详细] █ 2010年多人被蜱虫咬死群众恐慌 虫毒误诊为“精神病”
    河南商城县多名村民被蜱虫咬后死亡,村民产生恐慌情绪。7起疑似病例死亡者,横跨去年夏天至今夏,都被诊断为感冒。一名患者先后被诊断为感冒、精神病和脑膜炎等。据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今年4月份,市长专门听取卫生系统的汇报,最后得出结论,在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尚未弄明白的情况下,大规模宣传容易造成群众恐慌,产生不稳定因素。[详细] █ 专家称全国大部地区均有蜱虫 多省曾出现过死亡病例
    蜱虫传播的疾病并非只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一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蜱虫存在。近年来,湖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天津、海南等省份,都曾出现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无形体病国外有分离到病毒,我们也在做,但是科研投入差。”郑元春说,由于对此病的重视不够,科研机构往往面临经费短缺的问题。[详细]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