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学习记忆

毕加索和爱因斯坦

时间:2010-09-21 15:25来源: 作者: 点击: 158次

    这些年,每次国家领导人看望钱学森,钱老都特别强调地提出艺术和科学的密切关系,主张有个激励科研人员的艺术想象力的社会环境的主张;而每一次见面,国家领导人都特别赞赏钱老的想法和主张。前些时候,温家宝总理发表了《仰望星空》的作品,表达了对只顾低头耕耘的社会风气的担忧、表达了对激发民族艺术想象力的殷切期望。前几天,卫生部长陈竺先生也用艺术想象力作比喻,说明了大力扶持中医发展和医学面临重大改革的学术思想的关系。可是,有些媒体却跟那些自命“反伪斗士”的人一道,为继续诬蔑诽谤中医,就编造了各种故事,试图否定艺术和科学的密切关系、试图把艺术想象力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可用来驳斥他们的谬论的例子很多,这里就用西方学界常用的毕加索和爱因斯坦的故事来说说看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了科学新说,即四维空间学说和相对论。而在这个科学创新发展的同时(甚至之前),出现了所谓“现代派”艺术且兴旺发达。这时期的艺术代表之一就是毕加索的四维空间美术作品,科学代表之一就是爱因斯坦的物理学。要理解这个发展及深刻影响,让我们先简单看看各个时代的空间之“维”的意义。
 
    中世纪的科学基础学术思想是二维空间。在二维空间的封闭空间里,二维之人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逃出的;然而,三维之人却可以轻易地从第三维逃出那个二维封闭空间。在二维空间的人看,他就是个能做出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的“超人”了。在科学方面,这是以三维空间学术思想为基础的牛顿物理学。同样道理,在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里,三维之人无论如何也难以逃脱。然而,若是在第四维做,那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离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人看,那是只有上帝或“超人”才能做到的事了。基础学术思想由三维向四维变化,就是牛顿物理学向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转变。 
 
    这种“维”的变化的艺术反映,是中世纪的二维美术作品(例如教堂的绘画“最后的晚餐”),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时期的三维美术作品(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现代科学开始时期的四维空间作品、譬如毕加索的作品“多拉·玛尔”。每个“维”的时代的美学思想变化,是人类对自己和对宇宙的基本科学认识发生重大变革的艺术反映,它们是并行的和互动影响的。(见附图)。


 
    就艺术想象力和科学发展的密切关系,科学史作家丹皮尔说的很精辟:一个科学新说的萌发是以艺术想象力及其图景开始的,也是以一个完成了的艺术想象图景结束。在美国等科技学术发达国家,对某人的科学创新成就的最佳赞赏,不是给他(她)挂上光荣榜,而是说他(她)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科学和艺术的并行互动的空间“维”的思想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四维空间学说通过哲学家马赫的作品进入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知识界。跟西欧不同,俄国的现代化不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和通过工业革命实现的,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的,即由彼得大帝强权推行的一系列“西化”改革。由于这个改革和后来近百年的持续发展,俄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力量都获得了空前增强,成为欧洲一霸。在科技方面,俄国也几乎是从“一穷二白”而跃身于欧洲前列。在艺术方面,俄国的音乐和芭蕾舞成为欧洲不可或缺的文化——以前,俄国人以西欧礼节和阅读法文文学为高雅;后来,是西欧以能演出俄国的《天鹅湖》为高雅。
 
    也正是由于俄国的现代化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的、没经过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所以,它几乎就没有科学、哲学和神学从三位一体到彼此分离的经历,科学和哲学都没有获得彼此独立自由。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马赫哲学在俄国知识界传播的四维空间学说,其影响就不是象西欧那样主要是科学影响和证明了人的科学能力,而是哲学和宗教的“地震”、是在说明近乎上帝的“超人”的存在。马赫哲学传播的四维空间学说,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思想激烈动荡和巨大分裂,争论的主题之一就是:布尔什维克革命是在牛顿力学的三维空间由人来渐进实现、还是通过上帝或“超人”帮助动员民众来迅速实现?
 
    凭着他丰富知识和敏锐眼光,列宁看到,若是让马赫哲学继续在俄国传播下去,那就不但会导致党的彻底分裂瓦解,且还会使广大俄国民众、特别是俄国知识界投向沙皇控制的宗教,从而使布尔什维克革命还没有开始就荡然无存了。于是,列宁写了批判马赫哲学的巨著,告诫布尔什维克全党:俄国工人和农民需要的是三维世界的面包和土地、而不是四维世界里的美妙的物理学;让马赫主义者们在四维空间里尽情吧,而沙皇只能在三维世界里打倒!
 
    列宁说服了他的党员们。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了。与此同时,在苏联俄国,四维空间学说和艺术想象力也跟着沙皇一起被打倒了,本来跟西方并驾齐驱的俄国学术思想迅速地倒退、回到了18世纪,三维空间的牛顿力学成了指导一切科学领域的绝对真理和绝对权威,苏联的科研体制实际上走上了“科学主义”的道路,而且带有“准三位一体”的特征:科学和哲学都必须服从列宁的三维空间绝对真理;经过彼得大帝开始的年改革事业,脱离了东正教的科学和哲学而归到了没有东正教的“三位一体”。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超出三维空间牛顿力学的科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作品,都意味着对列宁哲学和对布尔什维克的挑战和背叛,而这个哲学和权威是维系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唯一纽带;这个纽带的瓦解就意味着苏联崩溃。为了维护布尔什维克和加盟共和国的生存,苏联不得不拒绝四维空间或任何超出牛顿力学的学术思想和艺术想象力,其结果是:在20世纪近80年的时间里,尽管苏联俄国的工业和国防等应用技术获得可观的发展,但始终没有出现能够跟现代科学并驾齐驱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展望百年来的主要科技创新发展,几乎没一个来自苏联俄国。换句话说,苏联俄国是个军事和工业强国,却不是个科技强国,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强国的地位;一旦失去军事和工业的比较优势,那么,俄国就只有大片土地和众多人口拿出来让人称为“大国”了。
 
    前苏联科研体制和科研体系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大,严重窒息了中国的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发展。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早看到了问题,并提出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艺术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改革思想。可惜,他们没有时间和条件做那些改革。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抓住历史时机,果断地提出和开始了解放思想等改革开放政策,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和科学的创新发展打开了大门。前些时候闭幕的十七大,明确地提出了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这些政策确实落实了,那中国就不会重蹈苏联覆辙、当个工业和军事强国的同时却是艺术和科学的弱国,而是能真的文化复兴,脚踏实地干实事的同时也能仰望星空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当个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全面复兴的强国。就此而言,奉劝那些照搬前苏联做法、试图否定艺术和科学的互动关系、试图给想象力扣上“伪科学”的帽子的媒体们:愚昧无知一时是可以理解和可以宽容的,而若一味坚持愚昧无知的话,那么,人们或许对你们无奈而继续宽容你们,但社会发展是不客气的、是会把你们扔进垃圾桶的。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