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科技界委员呼吁不要以数量和科研经费论英雄

时间:2006-03-14 09:40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96次

  本报记者陈磊 张显峰 向杰

  一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优秀青年数学家,历时3年解决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但在最后验收时,因论文尚未投出,倍感压力,于是将长达100余页的论文,拆成了5篇发表。

  这是在今天上午的政协科技界联组讨论中,数学家杨乐委员讲的一个真实故事。针对目前部分科技人员花费大量精力角逐科研项目与资源的现象,许多委员呼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让创新人才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目前科技工作者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级别以及数目、经费额度,成为了标志其研究水平和领导考核的重要依据。”杨乐认为,这就造成了科研人员在承担项目后,花费大量精力应对频繁的考核与检查,更要设法“批量生产”论文。

  “在科研评估中,以量代质是有悖科学精神的。”杨乐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界有两件轰动性的事件,一件是1984年LouisDeBranges成功地证明了比贝尔巴赫猜想;另一件是AndrewWiles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但这两位学者却是花七八年的时间潜心钻研一个科研课题,没有科研基金,没有论文发表,默默无闻。“到结束时才发表了一篇论文,发表若干年后引用次数也不多。然而,他们的成果是重大创新,对学术有巨大贡献。”

  “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能够被量化吗?”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委员说,“爱因斯坦如果在今天,肯定会‘下岗’。”

  作为一名年轻科技工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振楼委员也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惶恐。他说,三四十岁本是一个科研创新能力最强的黄金时期,但现在没完没了、层出不穷的科技项目立项、申请、检查、评审、验收、鉴定、考核、评奖等,使很多年轻科技人员忙于应付、疲于奔命。

  于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成了年轻科研人员无奈心情的真实写照。

  陈振楼建议,在科技成果评价上,应结合成果的产出和研究过程,既评价发表的论文、专著、专利等产出,也评价研究过程的原创性、审核原始数据和原始材料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在项目执行期间内,尽量减少、简化中期评估和检查;跟踪评估成果的产出,适当延后产出评估的年限。

  在科研业绩的考核上,应以科研团队为主要考核对象,从而避免产生一大批“科研个体户”;同时,不以论著的数量和科研经费的多少论英雄;考核的年限应适当放宽,以3至5年为宜,而不要年年甚至半年就考核一次。(本报北京3月12日电)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