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解救自闭症 莫让孩子独处成性

时间:2010-12-18 04:18来源: 作者: 点击: 47次

病例导读:小明6岁了,长得眉目清秀,一副“聪明”模样,但从小似乎有异于别的孩子。喜欢独处,或目光凝视,独自微笑,不跟幼儿园小朋友一起玩。家人很着急,怎样才能让孩子合群呢?

【病例】

独来独往 性格怪异

小明,男,6岁,长得眉目清秀,一副“聪明”模样,但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8个月时妈妈要抱他,他不会伸手做出期待被抱的姿势。妈妈抱起他后,他不但没有高兴的表现,反而总是往后仰以回避妈妈的亲吻。妈妈对他微笑时,他却会很不自在地把眼光闪开。1岁时喜欢独处,或目光凝视,独自微笑;2岁上托儿所后喜欢走来走去,不服从老师管教,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耍;3岁以后,小明不肯主动与人接近,也不要别人来接近他。常常喃喃自语,别人既听不清也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偶尔开口,也是“你、我”不分。特别喜欢玩旋转的玩具,如陀螺、杯盖等,且不许别人碰;也特别喜欢看正在旋转的物品,如吊扇,并反复开关。学龄前儿童韦氏智能测验IQ为70。

 

 

医生诊断为“儿童自闭症”。

【医生解析】

一、什么是儿童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其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由于儿童孤独症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

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具体干预方法有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针刺疗法、音乐游戏治疗等。

二、自闭症该如何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