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千人计划"实施一年 海归回国热潮与观望心态并存

时间:2011-03-22 10:32来源: 作者: 点击: 37次

  过去的一年对海归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千人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更掀起了海外人才的归国热潮。在各行各业中,海归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各地在建立本地海归创业园吸引海归的基础上,更“走出去”揽才,为海归一展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

  “千人计划”实施一年来,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百人计划”,朝着招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奔去。但“计划”的背后,质疑﹑争议也随之而来;人才流失﹑引才体制等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中国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海归时代。而拥有更开阔国际视野和更丰富人生经验的海归,毫无疑问将获得面向时代和未来的优势。

  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40年前,为了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17岁的白春礼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白天他是忙碌的卡车司机兼文书,夜晚在孤灯下刻苦自学。4年后他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进入北大化学系求学,随后考取“文革”后首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5年,在中科院化学所任助理研究员的白春礼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

  刚到美国,就有一位美国同事神秘地对白春礼说:“你创造了一个奇迹!”后来白春礼才知道,同事说的“奇迹”是自己是继钱学森回国后进入该实验室的第一位来自大陆的中国人。

  不久后,白春礼与同事合作的研究成果就被列为国际学术大会的大会报告,编制的相关软件被美国海军实验室采用。他的导师专门致信中科院化学所,称赞他是“杰出青年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而此时的白春礼已经悄然决定回国。他谢绝了外国朋友高年薪、办绿卡的邀请,卖掉了小轿车,用积攒下来的5000美元,购买了国内当时没有的关键元器件,带着宝贵的技术资料,于1987年10月飞回了祖国。

  回国后,白春礼说服当时负债数百万元的化学所,借给他12万元启动经费,腾出一间废弃的地下室作为实验室。经费太少,他蹬上三轮车,拣别人废弃的仪器、电线、实验台,修好再用。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开创事业,然而白春礼很快便以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业界公认。

  白春礼坦言,很多人都说,出了国更加爱国,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更强了。出去,就是为了回来,如果要为几代“海归”找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我想那就是“爱国”。

  1996年白春礼当选中科院副院长以来,重视人才工作的他,先后参与实施“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组织“西部之光”、“东北之春”等人才计划,建立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委员会,推动针对海外留学人才的青年学者计划和海外合作伙伴团队计划,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为回国,拒绝千万美元

  曾参与“千人计划”方案前期起草工作,并成为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的成员之一,施一公对回国有着更特殊的感慨。

  2008年,当顶级的霍华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施一公1000万美元科研经费时,美国的科学家却并未感到过于意外。

  那时,施一公的分子研究理论为美国癌症治疗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占了整整一层楼,每年经费有200万美元。

  真正的意外,实际称得上让人震惊的事情却发生在几个月后,施一公博士,这位在美国居住了18年的美国归化公民,宣布自己为了追寻科学事业要返回中国。他拒绝了1000万美元资助,从普林斯顿辞职,回国担任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

  “直到今天,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回到中国,特别是处在我那个位置,放弃我拥有的一切,许多人困惑。但真正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决定。我童年生长在河南中部农村,周围都是贫穷但朴实的农民,他们对‘文革’中下放的我们全家格外照顾;他们任劳任怨,辛勤劳动。我懂事以后就想回报这些父老乡亲。若要民富,则需国强。对他们最大的回报就是尽自己的力量使国家更加富强。”施一公说。

  随着越来越多家庭能够支付海外留学费用,大量中国学生出国留学,2008年有近18万人,几乎比2007年增长25%。中国政府统计数字显示,过去10年,每4个出国学生仅有一名回国。在美国取得科学或工程博士的学生是最不愿回国的。

  尽管如此,中国近期开始进行反向拉动。过去3年,像施一公这样的知名科学家开始回流。他们回国是带有使命的:撼动中国任人唯亲和庸才当道的科研文化。这常常被认为是阻碍科学进步的最大障碍。

  “我感觉自己欠中国一些东西”,施一公这样说。清华大学学生认为他很关心学生,很会鼓舞人。“在美国,几乎所有事情或多或少都已经安排好了。我在中国做的任何事的影响,可能是美国的十倍甚至百倍。”

  近年来,施一公录用了18名博士后,几乎全来自美国。每一个都开始进行独立实验。施一公坦言,不超过10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将扩大4倍。再过些年,我们能达到普林斯顿的水平。

  “百人计划”被催生

  俗话说,风起云涌时,鸾凤还巢之日。

  从2008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风暴眼”的英、美等国失业率刷新了历史纪录,本国失业大军源源不断,留给留学生的空间自然被急剧压缩。

  自2009年初国家出台“千人计划”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地方特点,开始新一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一时间,从四川到山西,从安徽到河南,各地紧锣密鼓地开展“百人计划”,朝着招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共同目标奔去,纷纷推出“百人计划”,成为践行国家“千人计划”的先行者。

  半年前,四川省人民医院迎来了一位留美副院长。他叫邓绍平,曾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移植中心胰岛移植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外科副教授。

  自成为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后,邓绍平利用丰富的人脉关系和工作经历,积极加强医院与哈佛大学的科研协作,为医院增色不少。

  邓绍平是四川省开展“百人计划”后引进的第一位海归。2009年年4月,四川省全面启动“百人计划”,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引进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川创新创业。

  除四川外,山西、安徽、河南、陕西等地也推出了“百人计划”。像邓绍平一样归国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陆续出现在全国各地。

  尽管像白春礼、施一公、邓绍平等这样的人才回来了,但中国70%的留学生仍滞留海外。而这些留在国外的留学人员中,有不少人在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

  一边是高端人才大量外流,另一边,却是留学人员的苦恼、顾虑、犹豫,他们一定程度上在以某种方式被浪费着。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那些仍在海外的中国留学人员,对于是否回国这一问题一直在观望中。(王晓波)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