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学界动态

“十二五”之变

时间:2011-03-22 12:34来源: 作者: 点击: 27次

【财经网】(记者 杨中旭 王毕强)

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三,北京春节气息仍浓。履新一个半月的美国通用汽车董事长兼CEO艾克森来访。此前一年,通用汽车在华销量达到创纪录的235万辆,首次超过其本土市场,而今年中国很可能助力通用反超丰田,重夺全球汽车业首位。

首次面对中国媒体,62岁的艾克森说:“中国是通用汽车王冠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在未来的10年、20年甚至是30年都将成为世界汽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

这并非虚言,2010年中国汽车业产销双超1800万辆,稳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之位,并打破美国1700多万辆的年度纪录,改写了全球汽车工业历史。

而这远非艾克森在北京感受到的中国传奇的最强音。按照中国的发展规律,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各大汽车集团对未来五年的产量预估总数已突破4000万辆,若按80%的产能利用率推算,到2015年“十二五”结束时,中国汽车业产能规模将应超过5000万辆。这究竟是合乎逻辑的加速发展,还是超乎想象的狂飙突进?

相关争论与答案,与3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和3月5日召开的人大会议核心议题紧密相关。

届时,人大和政协将审议国务院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根据此前中央有关会议公报,在总结“十一五”实践得失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经济社会诸多关键领域的变革进行谋划,对中国未来走向将影响深远。

“两会”前夕,《财经》记者广泛接触参与“十二五”规划纲要讨论、起草的政经学界要人,追问未来五年中国从经济到社会、由增长及民生诸要害领域的变与不变,探求中长期中国民富国强之路、体制变局之道。

发展变迁:经济增长与民生幸福

中国普遍出现的“人口红利”时代面临终结迹象,倒逼地方政府加大社会投入,通过维护社会稳定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提升劳动生产率

“十二五”开局之际,增长不是问题,民生挑战更大。

早在去年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讨论、起草过程中,要不要继续设定多项经济增长与民生幸福指标,即有激烈争论。自1996年“九五”计划实施起,经济指标占绝大多数,民生指标相对较少,而完成情况颇有起伏,每个阶段很不一样。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对比分析发现,“九五”、“十五”和“十一五”三个五年里,各项指标完成率分别为75%、64.3%和86.4%,其中GDP增长指标均远超预期完成,但民生指标的增加和完成情况,直到“十一五”才有所好转。

新华社2月20日播发的一篇通讯也印证了胡鞍钢的分析,该通讯称:“十一五”期间各项民生指标全部完成。而根据五年前开始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称“十一五”规划),总计22项指标,民生占据其中8项,分别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基本养老覆盖人数、新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五年后看,其中前三项提前达标,五年新增就业岗位和转移农业劳动力(5500万)比“十一五”规划(4500万)多出10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依旧处在5%以下;最后两项更是大幅超预期完成。

今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而在“十一五”规划中,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3390元和4150元。

不过,新华社等官方机构在总结“十一五”成绩的同时也坦承,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上述民生指标的完成情况,与他们的切身感受存在一定差距。

以居民收入为例,“十一五”期末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达19109元和5919元。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7年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也高于5%的规划目标。但受物价、房价等上涨因素影响,不少机构调查显示,普通百姓感觉收入增长很不明显。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表示,物价上涨减缓了收入的实际增长率。

而对于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足的抱怨与争议,以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不满情绪,形成了近年来困扰决策、考验执政的多重压力。

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决策咨询与学界人士称,去年在讨论、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增强民生幸福成为远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共识,在草案中有较充分反映。

而在去年底今年初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让人民幸福”亦成为比GDP增速、固定投资增长等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施政目标,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频繁出现。比如,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这被外界解读为,一些有远见的地方政府唯GDP马首是瞻的政绩观有所松动。但学者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中国普遍出现的“人口红利”时代面临终结迹象,倒逼地方政府加大社会投入,通过维护社会稳定并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提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

据一位参与“十二五”规划起草的学者估算,到“十二五”中期,即2013年前后,中国就业人口比重将达到峰值,在那之后,由于老龄化社会亦步亦趋,加上居民储蓄率可能有所下降,消费率逐步上升,应是无可逆转之势,为此需要决策未雨稠缪。

可资参照的国际案例是中国近邻日本与韩国。在“二战”之后它们亦曾维持20年左右的经济高速增长,其间的经济结构调整均面临诸多掣肘,而至为关键的正是人口结构变迁。日本在1969年、韩国在1988年渡过人口结构、亦是经济结构拐点,储蓄率和投资率下滑,在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日本、韩国均迎来了消费率稳步提升的时代。

中国能否实现类似的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协调转变?不少研究者对此表示乐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学者表示,过去30年中国年度平均经济增长率约10%,在接下来的“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会下降,但转型会加速,一些“十一五”期间没有完成的经济和民生使命,届时或将水到渠成。

亦有学者对此颇为担忧,在他们看来,劳动力供应从充足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正逼近中国,妥善应对并平稳化解,尚需恰当决策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是,市场经济能否得到更自由的发展空间,居民收入能否有远超同期GDP增速的大幅上升,而这应当是“十二五”规划最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文来源:财经杂志 )冯成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