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李家洋:潜心钻研的遗传学家

时间:2006-04-03 09:03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648次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的简历上,有长长的一串荣誉:2003年,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全球华人生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2005年,他主持的“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项目,又捧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而如其所获得的奖励一般丰富的,是这位科学家的曲折人生经历和博大的内心世界。



      “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李家洋心中,考上了大学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

        李家洋高中毕业后,先是回家务农,然后当民办教师,又做了建筑工人。这一段经历,让他对社会、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真正需要有了较深的了解,让他确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国家的面貌。因此,当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特别珍惜这个机会,白天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夜晚在工人宿舍里紧张地备考复习。终于在197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录取。

        大学期间,李家洋抓紧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就去旁听与生物学有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这样他仍觉不足,便买来影印版的外文书籍,自学更多的课程。大学阶段的知识储备,为他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

        1982年到中科院遗传所念研究生,同样是李家洋人生路上关键的一步。出于对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的崇拜,本来很喜欢生态学的李家洋,在认真读了很多遗传学的书后,决定去读遗传学的研究生,而且,要去中国最高的遗传学研究机构!于是,李家洋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这里的3年,他看完了遗传所几乎全部的相关书籍,并在做完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帮其他老师实验,这样,书本上学到的很多知识都得以在现实中运用。

        勤奋让李家洋的人生道路逐渐平坦:1985年到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读生物学博士,1991年开始在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后仅一年就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再过两年成为“百人计划”中的一员,2001年当选为院士,2004年成为中科院副院长。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1994年,刚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的李家洋,毅然舍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带着全家回到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我一直都做着回国的打算,在发达的美国,自己最多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但对当时的祖国,就有可能是雪中送炭了。”

        回国后,李家洋拿到的第一笔科研经费是研究所尽其所能支持的2万元启动经费,这些钱,连一台好一点的小离心机都买不到。对此,李家洋没有怨天尤人,他心里明白,当时国家刚刚走上市场经济的征途,各项资金需求都很大,的确很难抽出足够的资金支持科研,更不用说资助作为基础学科的植物遗传学研究了。“所以,当时我一点都没有很急的感觉。既然下决心回来,就早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确立了“打持久战”的决心,也令李家洋能够坦然地面对暂时的挫折。1994年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度推出“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李家洋也参加了答辩,虽然表现比较优秀,但申请却没有成功,原因是很多人不敢确信他真的会留在国内。对此李家洋并不挂怀,他说:“别人的了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你得适应。既然决心回国做研究,别人终究是会了解你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第二年申请时,李家洋得到了众多专家的支持,顺利通过了。

        经过艰苦的努力,李家洋的“持久战”取得了累累成果。他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及国家转基因植物专项等国家项目,在水稻分蘖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高产水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反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研究的论文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所刊发,成为我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发表在《自然》上的第一篇原始论文。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2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