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体制改革让农业科研人员破茧成蝶

时间:2006-04-06 09:58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bioguider 点击: 142次
  坐落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过去是个很少人注意的单位。1999年以来,该院大刀阔斧进行体制改革,卓有成效地激活了人才资源。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又依托该院建立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构建“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得该单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被誉为“东北农业的科技硅谷”。    



  农民抢购超级稻,700多万斤种子不够卖



  “没货了,全卖光了!”放下农民打来的求购电话,吉林吉农水稻高新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种业经理张学军急得直跳脚,“3月中旬,我们这个品种的330多万斤稻种就已卖光,现在,所有直销商手里全没货了。”



  让张学军着急的这个稻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东创中心)水稻所研发培育的一种高产优质水稻———“超级稻一号(吉粳88)”,老百姓简称它为“超级稻”。去冬今春,该稻种共有700余万斤投放市场,但供不应求。



  聊起超级稻的好处,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南崴子屯4队青年农民杨小民滔滔不绝。2004年年初,刚刚育成的超级稻试探性进入市场,杨小民就买回来播到了自家30亩地中,这一种就是3年,他喜不自胜地对记者说:“这宝押对了。”“农民种地图挣钱,改种超级稻后,我家一年增收近5000元,年纯收入达到了3万元!”说起超级稻,杨小民眉飞色舞:“第一,超级稻每亩较其他品种多产稻谷100公斤,单产提高了15%;第二,超级稻抗病虫害,2005年低温、多雨,其他品种闹病闹得厉害,甚至绝收,超级稻一点儿没受影响;第三,这种稻好吃又好卖,收购价比其他品种每斤高出1毛多钱……”。



  事实证明,超级稻一号亩产可达750公斤,抗稻瘟病、高抗稻曲病,且12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米标准。2005年,超级稻一号在吉林、辽宁的推广面积达到310万亩,增收稻谷两亿公斤,一年为种植区农民增收3.4亿元。



  农科院“一院两体”改革,让科研人员破茧成蝶



  “超级稻一号从立项到培育成功,历时10年。2003年体制改革以来,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超级稻,才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吉林省农科院(东创中心)水稻所副所长张三元刚从田间赶到办公室,裂开的裤腿上还沾着泥。



  别看张三元衣衫简朴,他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以及其课题组科技人员的收入可不低。市场每销售1斤超级稻,课题组就可得到5分钱提成,仅以水稻所下属吉农种业公司的销量计,提成即达15万元。在东创中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科研人员不在少数。在改革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1999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开始旨在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的“一院两体”改革。一方面,剥离所办企业,组建“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平台,让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另一方面,研究所的人员工资、后勤管理费用,由财务统一支付,同时通过全员聘用、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末位淘汰、根据业绩拉开收入差距等一系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保证一线科研人员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科建设,使研究所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科研开发一体化时,我得考虑:手下的工资、资金怎么解决?科研经费怎么解决?所以,4月至10月,我在试验田里搞科研;11月至次年3月,我就得去开票卖种子,搞创收。改革后,费用问题由单位解决,不再有繁琐的行政事务缠身,我有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也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张三元往上推了推眼镜,笑着说。“只要认真做事,就能拿到科研课题;只要成果转化入市,就能拿到额外收入。以前,没人愿意来,现在,没人愿意走。”吉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43岁的董英山博士说。



  分配制度向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后,在吉林省农科院,一级研究员每月仅岗位津贴就能拿到5000元。2005年,该院网上招聘,来应聘的硕士学位以上人才达240多人。



  构建东创中心,全面提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实际上,在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设一个综合性科研机构、若干个专门研究机构就够了———因为该区域内的农业生态、土壤、气候及农业发展水平差异不大,面临的技术问题基本一致,同时,一项技术成果完成后,在这一区域内有广泛的适应性。”吉林省农科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岳德荣认为,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



  这一想法,与正在筹划构建“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不谋而合。2003年1月22日,中国农科院致函吉林省人民政府,建议依托吉林省农科院共建“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2004年12月,东创中心正式批准成立,其成立伊始,即与吉林省农科院共同实行全新的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运行机制,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员自主创新。



  东创中心成立不久,就打破了“省、地各级科研单位各自为战,科研、教育、推广单位互不往来”的局面。在省内,东创中心依托长春市及其他4个地级市的农科院,建设东创中心工作站,其中,延边、白城工作站主要承接东创中心科技成果在区域内的熟化、完善,同时承担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工作。同时,东创中心与东北区域内的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全方位合作,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无偿共享。



  “今后,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如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技术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岳德荣告诉记者,东创中心重点规划建设了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机构,并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特别是规模化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东创中心,在“十五”期间共取得鉴(审)定成果218项,其中有37项成果获国家、吉林省科技进步奖。而且,该中心每年都有近100项技术、成果在吉林省及东北地区推广使用。东创中心因此被誉为“东北农业的科技硅谷”。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5)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