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在成长过程中要不要吃点苦?压力对猴子的成长有没有帮助?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名叫卡伦·帕克的神经生物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科研项目。 他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猴每周都与母亲分开一个小时,科学家在这段时间里对它" />
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生命探索

猴子成长是否要吃点苦?

时间:2006-05-21 14:56来源:东方网 作者:admin

 

   猴子在成长过程中要不要吃点苦?压力对猴子的成长有没有帮助?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名叫卡伦·帕克的神经生物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科研项目。

    他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小猴每周都与母亲分开一个小时,科学家在这段时间里对它们的荷尔蒙作了测量。帕克发现,在小猴离群半个多小时后,压力指数明显增大,而在小猴回到猴群后,母猴会立刻安抚它们,压力指数很快会与从未离群的小猴持平。在以后的测试中,这批小猴表现出比从未经历母子分离之苦的猴子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接着,帕克又进行了第二轮实验:将30只小猴和10只母猴分组,让它们分别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其中一组猴群要费力地觅食,每一点食物都来之不易;另一组猴群则“衣食无忧”,顿顿都有美食供应。最终两组猴子都没有挨饿,但生活安逸的母猴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小猴。科学家发现,在压力(如资源匮乏等)条件下长大的猴子对压力的适应力,明显比生活安逸的猴群要强得多。

    科学家们于是得出结论:“适度的、不太强烈的磨难会使小动物此后更能有效地排解心理压力。”“适度的磨难是指在其承受范围内的负担或不利条件。适度的磨难如果能够被克服,就会提高其意志力,神经生物功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从动物生理学的第一信号系统来看,其神经耐受力的大小,和它受到觅食的困苦刺激强弱成正比例。

    由猴想到人。“适度磨难对成长有利”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北京大学英语系残疾女博士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命运对郭晖的确很不公。在12岁那年,她因误诊延误治疗而导致高位截瘫,夺去了她的行动自由。从此,苦难便如影随形地陪伴着她。有时,她竟处于一种完全无助的状态。有一天,楼上的人家在装修,因过度的敲打,石灰、泥块一块块地落下,她眼睁睁地看着危难的降临,却无力脱逃。但是,这个眉清目秀的姑娘并没有在命运面前低下自己的头,没有过多的自卑和叹息。25年来,她以惊人的毅力,在病床和轮椅上坚持自学。她说:“只有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想办法让自己在现有的状况上更好一些。身体是改变不了的,但要改变能改变的状况。”她用学习来改变能改变的现实。她在床上读完了中小学的全部课程,书上的要点一个都不漏掉,书上的习题每道都做。碰上不懂的,就查字典,看参考书。

    苦难也是一所大学。郭晖进了这所“大学”,在取得大专学历后,又继续奋进,获得了本科、硕士学位,她写出了题为《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的硕士论文。2003年考入北大英语系读博士。她已掌握了英语、日语、法语和拉丁语,最近又在攻古希腊语,还翻译了多部外文著作。生活给了她许多磨难,但在亲人和社会的支持下,她把残疾变成了动力。世上固然有黑暗的角落,也有充满光明的地方,她的父母和老师引领她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天堂。现在,展现在郭晖面前的,是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

    开发人类智力的矿藏有时是需要患难来促成的。要使火药发火就需要压力。人的潜能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有了奋发向上的巨大勇气,就会减轻命运的打击。反过来,挫折和磨难成了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饥饿在没有使人失去知觉之前,会提起人的生存勇气。郭晖虽然高位截瘫,但肉体的痛苦无法抹杀精神的快乐。她在精神上却坚强地站起了。她的事迹告诉我们: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大专毕业后,她开始做家教,她带的学生多达20人,其中甚至有三十多岁的硕士生,她每月挣的家教收入已能养活一家人。法国小说家雨果说过:“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也是慈母。”郭晖经过艰苦奋斗,苦难终于从后娘转化为慈母,对她露出了亲切的微笑,抚平了她心灵上的创伤。

    自然科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这样一点:当苦难不期而至时,人应当主动迎接苦难的挑战。因为人为万物之灵,人有思想,人总要比猴子聪明一点。因此,人在遇到各种磨难时,应当更多一点顽强拼搏和抗争的精神。对此,我以为是不存在疑义的。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1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