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中文摘要

VEGF依赖的血管生成调控基因

时间:2012-08-30 16:17来源:生命科学研究快报 作者:未知
(责任编辑:泉水)
 
 

据《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报道,瑞典林雪平大学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正发育的斑马鱼研究发现,基因Bmal1Period2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依赖的血管生成中起相反的调控作用。

 

1Bmal1Period2基因的生物钟功能

生物钟基因网络由Bmal1Clock两个基因(bHLH-PAS蛋白大家族的成员)共同启动,两者结合后紧密缠绕,调节昼夜节律的功能。在24小时内,BMAL1蛋白数量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由此激活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调控睡眠、饥饿和体力活动。作为生理节律控制的关键基因,Period2基因对于动物的进餐等活动起着控制作用。

 

2)生物钟基因与生理功能维持、疾病发生关系的研究

由于生物钟与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如生长激素、皮质醇等激素都在24小时内呈现明显的规律变化,而这些规律性又与生长、衰老等的调控密切相关。因此,生物钟基因与各种生理功能的研究受到重视。例如,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勒纳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证明,Bmal1基因与小鼠的老化密切相关:缺乏Bmal1基因的小鼠组织中,有害的活性氧和氮粒子浓度高出了10%50%,这使得衰老过程加快。众所周知,衰老会使人体细胞修复缺陷基因的能力下降,从而对癌症易感。

也就是说,生物钟运转的紊乱,就有可能易导致疾病的多发(产生睡眠障碍或者抑郁症等,从而引发其它疾病)。比如,已有研究证实,小鼠中Period2基因缺乏时,细胞对于DNA损伤的正常反应会受阻,同时在受到辐射后则更易发生肿瘤。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昼夜节律的改变与癌症易发性相关。哈佛大学等调查也证实,经常上夜班的女性患癌症的频率会增加。

 

3)生物节律的稳定

也就是说,生物体内形成了稳定的机制,使其行为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种节律,往往由起激活作用和起抑制作用的两种机制来调控,使得平衡得以自我修复。上述要闻的内容,也是证明了这一点。同时,近期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显示,身体中的大部分细胞都具有内部时钟,这些时钟由一组包括Clock基因在内的一组“时钟基因”所控制,形成了“振荡器”。

这些都表明了生物钟和生物学过程之间反馈调节的系统研究日渐深入。之前的要闻分析中曾经讨论过,生物钟系统控制心跳频率、激素分泌或体温等,而影响生物钟系统的因素研究包括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前者包括接受环境周期信号传入到振荡器,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矫正节律位相,由感受器和传入路径组成;后者则由与信号输出有关的时钟基因和一些时钟控制基因组成。理解这些生理节律背后的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基础,是真正认识、理解、控制和治疗疾病的前提;修复其紊乱,使生物钟得以恢复到稳定状态,或许是在治疗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各种疾病时,同时所需进行的基本“调理”。以前文提及的衰老为例,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不断地发现人体中的致病基因,同时也有许多其它的研究发现抗衰老的基因,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机体得以维持稳定、健康的状态。如果基本的生理周期被打乱,那么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或许也会被打破,从而加快衰老,或者诱发疾病。

从这一角度看,或许中医药的许多理论、方法或策略,也都能在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中找到互通的答案。

(江洪波 整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