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中文摘要

同住地球村共话生物多样性

时间:2012-09-18 16:07来源:科学网 作者:未知
(责任编辑:泉水)
 
■本报记者 黄明明 实习生 李勤
 
9月15日,特意选择在中国科普日当天,丹麦科技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全球观点项目”在25个参与国家的34个地点同时启动。
 
同一天、不同地点,生物多样性拉近了全球的距离。
 
当100名中国志愿者透过大屏幕向印度新德里的项目志愿者们挥手说“Hi”的时候,让人恍若身处“地球村”。
 
中科院植物所博士魏伟介绍说,为保证调查结果的严谨和可信性,中国的100名志愿者涵盖了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地域和民族,还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
 
在去活动地点的路上,记者偶遇两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藏族女孩。其中,一位叫巴丹拉姆的女孩说,她对藏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很感兴趣,不过这次应主办方调查真实性的要求,自己并没有刻意去“突击”相关科普知识。
 
此次活动采取的是圆桌讨论形式,记者随意挑选了3号桌旁听。
 
通过自我介绍,记者了解到,3号桌的10位参与人员中,有17岁的学生,也有62岁的农民,男女各占一半,学历程度包括了小学、初中、中专、高中、大专、本科,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湖南等地。
 
“湖泊干涸,江河污染,森林死于酸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处在危急关头,像纸房子一般脆弱。”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覃海宁直接选用了一些家乡的照片,以此说明当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来自湖南东安县的王玖元,今年62岁,一直待在农村。他说,小的时候,村子的小河里可以抓虾捕鱼,而今却变了颜色。
 
“虽然在台北大家都呼吁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做。”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硕士三年级学生黄文翰则向记者列举了槟榔的例子——由于台北人喜欢吃槟榔,近年来山坡上种植了很多,但它的根很浅,时常造成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
 
除了对所居住的地方环境变化“吐苦水”外,讨论中还有“珊瑚礁的保护该由谁来出资”等观点性的争议。
 
正如魏伟所言,一天的时间是短暂的,100人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而尽可能地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全球性问题传播得更深、更远是此次科普活动的目的所在。
 
《中国科学报》 (2012-09-18 A4 综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