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进东)记者日前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李新荣撰写的《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一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生物土壤结皮由隐花植物如蓝藻、荒漠藻、地衣、苔藓类和土壤微生物以及相关的其他生物体,通过菌丝体、假根和分泌物等与表土层颗粒“胶结”形成,是荒漠系统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之一。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工程师”,广泛分布于寒区和旱区的严酷生境中,占此类区域地表活体覆盖的40%以上。
据介绍,《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一书探讨了温性沙漠地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和演变规律;用实验验证了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入渗、地表蒸发、凝结水捕获等水文过程和水循环重要环节的影响和阈值,合理解释了国际学术界的长期争论;提出了生物土壤结皮发育与演化是沙漠人工植被系统演替过程的重要驱动力等观点。
我国关于生物土壤结皮的研究,源于上世纪50年代包兰铁路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防护体系的建立。流动沙丘沙面固定后出现的生物土壤结皮,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被作为沙丘固定和沙漠化逆转的重要标志。
《中国科学报》 (2012-12-13 第4版 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