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中文摘要

2006年6月8日Nature中文摘要

时间:2006-06-13 08:56来源:Internet 作者:admin

June 08, 2006  参考NATURE CHINA,如有出入,以英文原文为准。
封面故事:“太古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证据

“太古代”(距今25亿年前)地球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这种争论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被称为“叠层石”(stromatolites)的分层沉积结构是否像今天那样反映群居微生物的活动或反映一些非生物过程。现在,对澳大利亚西部一个引人注目的10公里长的裸露岩层所做的一项新的分析,为认为那个时候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这里的“叠层石”已有大约34.30亿年,显示出与在较年轻的微生物礁石中发现的“叠层石”类似的特点:它不是一系列彼此孤立的化石,却更像以化石形势存在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看来,那个时候地球上不但存在生命,而且生命还很兴旺。封面图片所示为一个来自裸露礁石的锥形“叠层石”:虽然没有刻度标尺,但从Nature杂志标识底下来看其留下的阴影,就能知道它有多大。(摄影:A. Allwood) (Article p. 716; News and Views)

前港督彭定康高论欧洲竞争力

曾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居支配地位的欧洲,有变成落败者的危险。这是前欧盟负责外部事物的专员、现任英国两所大学校长的彭定康的观点。在一篇“评论”文章中,他解释说,他并没有看到旨在使欧盟在2010年前成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体系的“里斯本战略”有什么希望。市场经济不能支持知识和学习所需的必要投资,而没有这种投资,欧洲在竞争全球市场、声望和政治影响的过程中将落在美国、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后面。

碳在恒星周围气体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附近的年轻恒星b-Pictoris周围的侧向圆盘是一个原型“碎片盘”,由固体行星类天体解体后所产生的物质组成,而这些行星类天体可能曾经与太阳系的彗星和小行星相似。以前的研究工作得出的结论是,该恒星周围的气体应被迅速吹走,这与观测结果是相反的。来自NASA的FUSE卫星的新的远红外数据,为这种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该圆盘的气体碳含量极高,这使得它很稳定,不会被吹走。

描述粒状物质流动状态的新模型

描述粒状物质怎样在剪切力作用下运动的方程式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Jop等人现在提出一个新模型,来解释三维体系中致密的颗粒流。他们的模型受到牙膏等粘塑性流体的行为的启发。该模型研究的结果可以成为地球物理或工业应用中模拟复杂流动的一个基础工具。

含有扭曲氨基键的化合物的合成

氨基-氨基键在化学和生物中很普遍。在非环化合物中,氨基键经常是平面的。然而,在双环“桥头堡”内酰胺中,氨基官能团是高度扭曲的,1938年捷克化学家Rudolf Lukes的一篇著作引起人们对这些“扭曲的氨基”的有趣性质的注意。有趣倒是有趣,但要生成它们却很难。现在,Kousuke Tani 和 Brian Stoltz报告了他们对一种含有一个扭曲的氨基键的化合物的首次明确的合成、分离和X-射线晶体定性。他们的合成方法避开了形成氨基键的传统路径,而用这种方法合成的化合物的获得将使我们对氨基键的性质有更深了解。

动态应力在余震中的作用得到证实

余震是最常见的地震类型,过去被认为是由早先的一次“主震”诱导的静态应力诱发的。最近的研究工作说明,动态应力或晃动也可能是一个因素,而对1984-2002年南加州地震目录上的地震位置所做的一项分析研究证实了该观点。对余震密度随距主震距离而减小的情况所做的精密测量显示,余震的概率与在0.2公里至50公里处的地震晃动的最大幅度是一致的。

蜥脚类恐龙也有矮小种类

认为矮的物种往往在岛屿种群中演化的观点,最近在关于弗洛瑞斯人(Homo floresiensis)和在弗洛瑞斯岛上发现的矮小动物(主要是大象)的讨论中受到很多关注。现在,似乎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蜥脚类恐龙身上。在德国北部新发现的化石已被鉴定为是矮小成年蜥脚类恐龙,可能是在下萨克森盆地的岛屿上从它们体形更大的大陆同类演化来的。以前,蜥脚类恐龙被认为几乎都是很大的,它们包括“梁龙”(Diplodocus)和“无法龙”(Titanosaurus),而所有较小的蜥脚类恐龙骨头都被假设为来自未成年的个体。在这些新发现的化石中,是骨头组织学研究证明了它们是成年个体的。

所有脊椎动物的咽结构的确都同源

神经脊细胞(Neural crest cells)是脊椎动物的一个定义特点,它们在胚胎中确定脸部、头部的很多地方、以及咽部或腮部的特征。然而,在被称为七鳃鳗的原始无颚脊椎动物身上,咽的结构与有颚脊椎动物很不相同,这便提出了关于神经脊细胞在同源结构的成形中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用SoxE基因(该基因确定脊椎动物的头部形状)的定向错误表达所做的一个实验证实,它们在七鳃鳗身上起类似作用。所以,不管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所有脊椎动物的咽结构的确都是同源的。

大脑蘑菇体在睡眠调控中的作用

果蝇是睡眠研究的一个成熟的遗传模型。果蝇具有与我们称之为睡眠的行为相似的行为模式,但睡眠典型的标志性EEG变化及其阶段尚没有被识别出来,所以不可能说果蝇的睡眠是否是一个神经过程,以及如果是,涉及到什么神经基质。回答这一问题,是解释基因影响睡眠的机制的一个重要步骤。现在,两个小组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都识别出,被称为蘑菇体的结构是大脑参与睡眠调控的部分。这一发现使我们从神经角度对果蝇的睡眠有了一个认识,并且还将睡眠与蘑菇体的其他已知功能——学习和记忆联系了起来。

皮层神经通信的另一种机制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之间的迅速通信,涉及一个动作电位的传播,但关于这个动作电位是皮层神经通信的惟一形式的假设却可能需要修正。整细胞记录表明,可能存在另一种机制。膜电位的变化,如与轴突活动相关的膜电位变化,也可能沿轴突传播,并可明显改变联会后电位的平均幅度。这种类型的神经信号可能有重要后果,如在感官刺激、清醒到睡眠的过渡、以及癫痫发作等条件下,膜电位会发生很大变化。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