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猎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非洲猎杀大象。不过追踪大象尸体——其面部和牙齿被割下——的科学家们却不能详细解释这些死亡对厚皮类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目前,一项在肯尼亚进行的长达14年的大象研究结论表明,成年大象更可能死于人类猎杀,而不是自然死亡。同时,为应对大规模猎杀,大象迎来生育高峰,这也让研究者对大象的种族延续重燃希望。
“显然,这是对大象种群,甚至野生种群最详细和综合的种群分析,至少在非洲是这样。”南非金山大学的生态学家Norman Owen-Smith说。
1997年,科学家在面积达220平方公里的两个相邻区域桑布鲁和布法罗泉上,开始了对大象行为的研究。这里的大象习惯了车辆的出现,容易进行研究;它们也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大猎杀中恢复过来。在研究初期,非法猎杀较少。“我们可能每年失去一头公象。”这项研究的领头人、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野生生态学家George Witternyer说,“我们当时认为种群数量是稳定的。”这一情况在2009年猎杀者开始成群射杀大象时改变了。科学家们便转变研究方向,研究大猎杀对大象带来的影响。
研究显示,无节制的猎杀改变了大象的种群结构。最初,公象占42%,2011年,已削减为只占32%。50个大象家族中就有10个消失。Witternyer表示,这些残酷的数据比科学家们从1972年开始在肯尼亚安伯塞利国家公园收集的数据“更有代表性”。
Witternyer和同事也表示,他们的数据表明桑布鲁的大象在以生育高峰来应对捕杀压力。“2012年生育率出现大幅提高。”Witternyer说,“有几个月是捕杀者的休整期,因此大象的数量持续上升。”
“任何帮助我们理解大象种群怎样或者是否可以从极高死亡率中存活下来的证据,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项研究做到了。”英国斯特灵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Phyllis Lee说。
然而,猎杀又重新开始了:最近几周,在桑布鲁地区猎杀者射杀了20头大象。正如保护组织ElephantVoices的领头人、大象行为生态学家Joyce Poole所说:“可怕的现实给这项有趣的种群动态研究蒙上了阴影。”
(张冬冬 译自www.science.com,1月21日)
《中国科学报》 (2013-01-22 第1版 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