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药品市场利润日益减少 医疗器械预期颇丰

时间:2013-08-24 13:23来源:中国制药机械设备网   作者:未知

    在国家近30轮药品降价和新医改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药品市场的利润日益摊薄,使得医疗器械这个预期颇丰的市场成为厂商们争相试探的领域。8500亿政府资金的扶持,2000亿的市场容量,30%的年增长速度,每年不低于10起的并购案件,无不彰显这个朝阳行业的迷人魅力。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上市企业中70%是做诊断类的产品,如威高股份、深圳迈瑞、东软股份、华润万东、安科生物、迪安诊断、理邦仪器、阳普医疗、科华生物等。而治疗类产品上市企业只占10%,包括珠海和佳、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等。

  

  为什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能在诊断领域,在外资品牌的围追堵截中杀开一条血路,涌现出一批像深圳迈瑞、东软、华润万东这样的企业,而治疗类产品始终做不大?其原因有三:

  

  一是治疗类产品进入的门槛高,医院对治疗类产品要求高,医院需求量小,市场持续销售、持续盈利能力差,特别是非常规类治疗设备前期的市场投入大。

  

  二是目前中国自主创新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权威医院学术带头人和研究机构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明的微创、领先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如人工耳蜗、超声聚焦、射频消融等技术,但在自主创新的技术转化为产业时,受到资金,人才,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始终做不大、做不强。

  

  三是国家对自主创新产品的科学定价机制,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政府采购和支付(医保)的扶持等方面依然需要完善。《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并给予价格上的扶持。这个规定在有些地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执行。

  

  据统计,2012年医疗器械成为最受私募和创投关注的细分行业。从投资案例数量上看,医疗器械的交易数量是2011年的2.58倍,

  

  让我们来回顾近几年来重大的跨国并购案:2008年飞利浦以3.5亿收购深圳金科威公司进入临床监护仪领域;2010年7月Zimmer宣布3.5亿人民币全资收购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12年5月Johnson&Johnson宣布全资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公司;2012年9月美敦力8.16亿美元并购康辉、3.61亿港元入股深圳先健科技;2013年1月美国史赛克59亿港元收购创生医疗;2013年7月费森尤斯以2亿元收购长沙健源进入注液泵领域,其收购价格均溢价80%以上。近3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共有30多项并购,其中20多项为国际并购。更加说明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并购是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此外,国际巨头在华布局清晰可见:如美敦力去年底连收两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从骨科到心血管领域不断渗透。同时,也有不少外企在中国自建工厂和研发中心。美国强生在北京和上海已建立医疗学术中心,2010年强生又在苏州成立研发中心;东芝医疗系统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波士顿科学公司也签署了一份在上海浦东建立工厂的协议,包括生产中心、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临床中心。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