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生命探索

颠覆认知:大脑皮层突触的信号传递比预期更可靠

时间:2025-07-20 21:41来源:未知 作者:泉水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由数万亿个神经元和更多突触构成的复杂网络。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大脑皮层中的突触,即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微小连接点,被认为是高度不可靠的。它们只有在约10%到30%的时间内能成功传递信号。然而,一项突破性的新研究挑战了这一传统观点,揭示了大脑皮层突触的信号传递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可靠得多


 

突触:大脑信息传递的基石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基本结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突触前末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这些递质被另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接收,从而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换回电信号,完成信息传递。

传统的不可靠性观点认为,这种信号传递经常“失火”,即神经递质的释放不够,不足以激活突触后神经元。这种被认为是固有的“噪音”或“随机性”,被认为在信息处理中起到某种作用。


 

重新评估:多重释放位点提升可靠性

 

这项新研究的关键发现在于对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深入观察。科学家们通过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和精密的电生理记录,发现:

  1. 多个“释放位点”: 许多突触前末梢(特别是所谓的bouton)并不只有一个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点”,而是拥有多个潜在的活性释放位点。这就像一个水龙头有多个出水口。

  2. “或”门的逻辑: 当一个突触前神经元被激活并释放神经递质时,即使只有一个释放位点成功释放了足够的递质,也能有效激活突触后神经元。这类似于电子学中的“或门”逻辑——只要有一个输入为真,输出就为真。

  3. 可靠性显著提升: 这种多个释放位点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神经递质成功传递的概率。研究表明,在这种“多个机会”的机制下,突触传递的可靠性可以高达 90%或更高,远超之前预期的10-30%。

  4. 动态调整: 此外,突触的可靠性可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神经元的活动状态和经验进行动态调整。在神经元高频放电时,这种可靠性尤其重要。

这项研究揭示了大脑皮层突触如何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克服了单个释放事件的内在随机性,实现了高效且可靠的信息传递。


 

突破性发现的深远意义

 

这项关于突触可靠性的新认知,对神经科学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1. 重塑对信息处理的理解: 如果突触比预期更可靠,那么大脑在处理和存储信息时,可能比我们原先认为的更精确、更高效。这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大脑编码、学习和记忆机制的理解。

  2. 神经回路建模: 大脑回路的计算模型和模拟需要更精确地反映突触的真实行为。这项发现将促使科学家们更新现有的神经网络模型,使其更接近真实的生物学机制。

  3. 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都与突触功能障碍有关。如果这种可靠性机制被破坏,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错误,进而引发疾病。理解正常突触的高可靠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4. 类脑计算与人工智能: 借鉴大脑突触实现高可靠性的机制,可以为开发更鲁棒、更节能的类脑计算系统和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基础的生物学机制,也可能蕴藏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精妙之处。


 

延伸阅读:

 

  • 突触可塑性: 了解突触如何通过改变其连接强度来学习和记忆信息,例如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

  • 神经递质和受体: 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如谷氨酸、GABA)及其受体在大脑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神经回路与认知: 探索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回路,并支持各种认知功能(如感知、注意、决策)的机制。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