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兼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支修益教授发言
【搜狐科学消息】4月12日,“拒绝烟草 远离癌症”专家媒体共识会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举行。
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癌症死亡居65岁以上人群死亡原因的首位,在因癌症死亡人群中,每4人中就有1位死于肺癌,肺癌已成为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兼控烟与肺癌防治工作部主任支修益教授认为,目前烟草是唯一被证实可以使使用者死亡的消费品。
杨教授以英美烟草公司为例,受政府压力,该公司决定向青少年进行“控烟宣传”,然而该公司的禁烟口号却是“吸烟是成年人的事情”,含义颇为暧昧。每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内心中都向往着成年人的生活,都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吸烟是成年人的事情”表面上是劝诫青少年不要吸烟,而实际上却利用了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状况,使得香烟对青少年产生了难以抵御的诱惑。而在中国,像“爱我中华”这样巧妙“变形”的香烟广告同样比比皆是。
烟草公司每每花巨资请体育明星、娱乐明星做广告,也让纯属公益性质的控烟广告相形见绌。如我国某著名烟草公司聘请我国某著名短跑运动员做其品牌代言人,利用青少年热爱体育运动,崇拜明星的心理,使青少年以吸烟为时尚。
我国社会生活的“敬烟”文化,同样使得被动吸烟者往往很难向吸烟者进行权益诉求。当遭受被动吸烟时,吸烟者往往在心理上占据优势,从容自在,而饱受烟熏之苦的被动吸烟者却倍感尴尬,很少有勇气说:“请你不要吸烟”。一旦这么说了,吸烟者往往觉得你管得太宽,甚至采取辱骂等粗暴手段进行反击,许多被动吸烟者因此觉得为这些事情发生争执很不值得。
支修益教授认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临床检出的肺癌患者80%都是晚期,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致使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
目前由于科普工作不到位,1/3的肺癌患者由于极度恐惧而被“吓死”,1/3由于过分相信“偏方”、烧香拜佛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被“治死”,同时由于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肺癌医疗行为规范,也有一部分肺癌患者的治疗被误导和耽误。
因此,控制肺癌关键在于预防。
对于吸烟者每半年应进行一次体验,拍正侧位胸片以及接受低剂量螺旋 CT检查,对不吸烟者来说,应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
而国际上通行的加强科普宣传,对烟草行业增加税收,是控制香烟危害,履行《国际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必要手段。
对我国来说,应抓住2008年北京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和绿色奥运的机遇,加强控烟与肺癌防治的科普宣传,推动“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地方法规和国家法律的出台与实施,倡导“无烟”奥运。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公务员,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对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进行“控烟宣传”的力度。这三类人群是社会中的表率人群。如果政府办公大楼实现“无烟办公”,将大大地阻止“敬烟文化”的无限蔓延;如果中小学教师禁烟,青少年吸烟人数就会大大减少;如果实现“无烟医院”,社会公众将自觉认可“吸烟有害健康”,主动远离香烟。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中国癌症基金会、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和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共同主办。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彭玉、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韩晓明、中国科协科普部刘亚东处长、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副校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张建参加了此次活动。
(责任编辑:buyi)
(责任编辑: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