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中文摘要

发现神经元形态发生的新机制

时间:2008-10-31 14:40来源:PNAS 作者:bioguider
 
人们常说的“脑子越用越灵”有其内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神经活动能够促进神经元的发育和网络功能构建,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元通过轴突输出信息,通过树突接受并整合大量的由突触介导的信息输入,但其形态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10月2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神秘的酶在神经元形态发生中的作用。
 
异戊二烯基转移酶Geranylgeranyltransferase I (GGT)因能够介导蛋白的翻译后脂化修饰,从而导致多种信号蛋白 (包括 Rho家族的小G蛋白) 的膜转运,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但在神经系统的作用完全未知。在罗振革研究员指导下,博士生周秀萍等对该酶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周秀萍等发现神经活动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增强GGT的活性,后者引起Rac小G蛋白的膜转运,Rac的膜定位对于后继激活以及树突分支是必需的。进而发现GGT与BDNF的受体TrkB具有直接相互作用并受神经活动的调节,阻断TrkB与GGT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神经元去极化和BDNF引起的树突发育增加。另外,把实验鼠放在新奇的环境中能使海马区GGT的活性快速升高,同时促进Rac的膜定位。该研究揭示了神经活动和BDNF促进树突发育的新机制。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及科学院的支持,历时3年完成。(来源: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doi: 10.1073/pnas.0800846105,Xiu-Ping Zhou, Zhen-Ge Luo)
 
更多阅读(英文)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