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水体富营养化的严峻局势摆在了中国的面前,两年前的太湖大规模蓝藻暴发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水体富营养化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危及人们的健康和动植物生存。人们不禁要问,富营养化污染究竟从何而来? “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主要是氮、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汪诚文教授说,太湖蓝藻暴发的罪魁祸首正是氮、磷的严重超标。 据《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07年我国氨氮排放总量为132.4万吨,其中城镇生活、工业氨氮排放量分别为98.3万吨和34.1万吨;而人们排放的生活污水中,尿液中的氮约占生活污水中氮总量的80%,磷约占50%。 “如果通过源分离,也就是把人的粪便单独处理,制成有机肥还田,不但可以大大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和费用,还能减少由于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汪诚文说。 奥森公园“源分离”及资源化项目投运推迟 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指导下,世界最大的源分离系统入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为“三大理念”集中展示亮点之一,同时成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的重要部分。按照课题要求,黄水(尿液)资源化处理中心应在奥运会之前投入运行,把园内各卫生间单独收集的尿液进行处理,制成液体肥料用于公园的植物生长;处理后获得的达标中水,可以灌溉植物,补充园内湖泊的水体,实现森林公园的零排放。 今年5月30日,记者来到奥森公园,游客如织,分布各处的源分离卫生间也在使用。但不同于奥运会前的建设热潮,位于公园北部的黄水资源化处理中心处于停工状态,工地上看不到一个人。从外面看,绿色废物处理中心的外装支架已镶好,热泵管道也都铺设完工,密闭黄水处理中心预留的安装孔外露的钢筋却锈蚀斑斑,周围杂草丛生。 “黄水资源化处理中心是公园生活排污系统物质资源化的核心系统,目前建设到什么程度了?”记者问。 “土木工程都已建好,就差设备订货与安装了。开工的话,估计三个月就可投入运行了。”奥森公园设计专家组成员、北京中元工程设计顾问公司机电总工程师何伟嘉说。 “那设备什么时候能到位呢?” “我们也不知道,在继续等消息。” “既然中心还不能使用,公园的污水是如何处理的呢?” “应该是用汽车拉到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 …… 其实,建在奥森公园内的源分离系统,得到了国际生态卫生界的极大关注,因为它是目前国际上定位最好、体系最完整、最大的生活排污系统物质资源化系统。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德国技术合作协会组织专家认为,奥森公园的卫生系统和养分循环再利用战略是创新和独特的,为所有生态排放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机会:从可行性研究到生态卫生设施的改善,以至到尖端的微生物研究。这一系统的构建与成功应用,对中国、对世界生态卫生环境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示范与推广价值。 鄂尔多斯生态卫生试验项目面临失败 无独有偶,与奥森公园“源分离”系统命运相同的是“瑞典—中国鄂尔多斯生态卫生城镇项目”。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卫生试验项目,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府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共同研发的。 作为瑞典国际开发署资助的全球第一个小城镇多层楼房使用生态卫生系统的实验基地,当初的设想是很好的——通过“源分离”的生态卫生系统,将每户居民的尿液和粪便单独收集,经处理后用于农田;其他生活污水采用活性污泥法就地处理后,用于小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绿化灌溉。 由于东胜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市内部分地区一天只供应3次水,比传统卫生系统节水40%的“生态卫生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参与过东胜项目的专家告诉记者,源分离的理念在全世界几乎没人反对,尤其中国有“人粪还田”的历史传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 “大家都在质疑的是如何实施的问题,而东胜项目的失败处也就是在实施层面上。”专家说,“其实,按项目原先的设计,是在2栋住宅楼里进行试验,技术成熟后再逐步推广。结果当地政府觉得是个好事情,一下子就上了39栋住宅楼,涉及几千户居民。” 从理念到技术成熟、经济可行、工程可操作性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源分离设备在2层高的楼房实施的成功较多,在高层建筑里实施的较少,而东胜的新生态小区普遍是4层,有的是5层,可能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一开始就被忽视了。 该专家说,小区主要是当地的公司来设计建设的。而设计人员仅听了瑞典专家的几次课,理解不深,在很多细节上处理不当。比如说,鄂尔多斯冬季最冷温度达零下32.6摄氏度,由于小区铺设的通气管太窄,且未做保温处理,一到冬天,通气管里就结冰了,卫生间的臭气无法排出,在做饭打开油烟机后,甚至让臭气窜味到厨房。 “工程质量也有问题,很多排污管道在当年的冬天就破裂了,污水溢出,臭味更浓了。结果居民对这个项目产生抵触心理,也对源分离的理念和技术开始怀疑。”专家遗憾地说。 据了解,由于居民意见很大,不断投诉和上访,东胜区政府正计划把所有的生态卫生系统扒了,重新建设传统的水冲厕所。 “德国国家发展纲要中明确写道,到2100年逐步改变现有市政设施,全面推行源分离的生态卫生处理方式。那是因为在德国等发达国家,末端处理的市政设施已非常完善,需要几十年后,待这些设施老化重建时,才能使用源分离处理技术。而这些国家人口处于负增长,市政建设很少,他们等得起。但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中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加快,每年约有1000万到3000万人从农村的分散居住变成集中居住。源分离技术试验在中国的停滞,甚至排斥,无法很好的本土化,无法尽快应用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上,一旦新城镇按传统的水冲技术建好排水系统,想再改成源分离系统,将非常艰难,而且浪费巨大。”专家焦虑地说。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