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生物产业

积极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高

时间:2010-02-25 00:00来源: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作者:
        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主办的“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以及相关生物企业等单位的150多位专家济济一堂,回顾和展望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程与态势,分析研讨了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重点提出我国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应对措施。与会专家建议加快转基因技术研究,抢占生物技术发展制高点,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切实增强我国生物育种国际竞争能力,大力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育种产业发展和安全管理



        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一贯支持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育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迅速崛起;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正式启动;2009年,农作物生物育种又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指出,“要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转基因生物育种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制定实施转基因生物管理法规的国家之一。早在1993年,国家科委就制定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安全评价和法制化管理。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中国境内进行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条例》与国际相关法规接轨并具有我国特色,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对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打破国际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例。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审定转基因抗虫棉品种160个,全国累计推广种植3.15亿亩,新增产值超过440亿元,农民增收250亿元。转基因抗虫棉的应用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危害,还减少了70%-80%的农药使用,减少了农药中毒事故,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转基因抗虫棉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水平,促进了新型棉花种子产业的形成壮大。

        据专家介绍,我国政府除先后批准转基因棉花、杨树等植物的生产应用外,2009年又颁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种和两个转抗虫基因水稻品种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相关研究人员介绍说,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优势是:一是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植酸酶可以降解玉米、大豆等饲料加工原料中含有的植酸磷,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饲料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降低饲养成本。二是可减少动物粪、尿中植酸磷的排泄,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三是利用农业种植方式生产植酸酶,具有节能、环保、低成本优势。转抗虫基因水稻不仅能有效控制螟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保障水稻增产,还能减少80%的化学农药用量。这两种产品推广应用后每年可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达数百亿元以上。

        针对部分社会公众害怕转基因粮食存在安全性的问题,研发人在座谈会上证实说,中国的安全评价指标参考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南,制定的评价指标比国际标准更加严格。已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和水稻品种的安全性评价过程历经了多年,根据法规要求,相关研发单位系统开展了分子特征、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性、食用安全性的试验,积累了充分的科学数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申报资料进行了反复评价和审查,并由农业部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食用安全、环境安全、目标性状分子特征等重要指标进行了严格的检测验证,数据真实准确,分子特征清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关键营养成分没有生物学意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与非转基因水稻、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经农业、科技、环保、卫生等11个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部门审议,农业部于2009年8月17日正式批准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转基因作物新品种产业化面临新的机遇期



        2010年2月24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在北京发布了全球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发展的最新统计资料。2009年全球有2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另有32个国家批准转基因产品进口或进行田间试验;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24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快速增长,总面积已达1.34亿公顷,较产业化初始的1996年增长近79倍。转基因作物育种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已充分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伴随着生物安全管理的日趋规范和科学实践的不断积累,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保障,公众的认识也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转基因产品不仅受到广大农民欢迎,更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生物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全球看,转基因作物育种技术及其产业在经历了技术成熟期和产业发展期之后,目前已进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围绕基因、人才和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可喜的是,我国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转基因作物育种研发和管理体系,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转基因作物独立研发、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能力的国家之一。



要大力营造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座谈会上,专家普遍提到,尽管我国在生物育种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少数作物上具有一定优势或特色,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产业化机制尚不健全,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对此我们要有足够认识。面对近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排除各种干扰,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

        目前,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公众对基因、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安全等知识仍缺乏了解,容易受到相关不实言论的影响,甚至在认识上陷入误区。为此,一些专家建议,在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推进过程中,国家应重视科普宣传,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技专家要结合科研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增进公众对转基因知识和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了解。同时,专家希望新闻媒体进一步客观、科学地报道转基因问题,发挥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联系科学与大众的独特功效,更深入、更广泛地引导公众对发展生物技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热情和信心。只有全社会科学、理性地对待转基因技术,才能为转基因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不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