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王萍:中国科学传播亟待全方位创新

时间:2010-12-15 10:53来源: 作者:

  前段时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科学展中录制了一段镜头,该镜头将被制作成录像,在美国探索频道一档深受欢迎的科普类电视节目《流言终结者》中播出。

  国家最高领导人客串流行科普节目,这在世界上还实属先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传播的重视可见一斑。

  从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都把抢占新的经济制高点作为一项主要工作。除了对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方式的调整以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科技创新沃土的培养,也就是公众科学意识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科学传播事业又该怎么办?

  中西科普殊途同归

  细推青少年科学传播中心(以下简称细推中心)主任王萍认为,奥巴马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传统,这跟美国总统的竞选制度等都有关系。

  她对《科学时报》记者说:“这其中不排除一定的作秀成分,但实际上他们也做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比如美国上届副总统戈尔,就长期从事环保方面的宣传工作。”

  “现在全球形成了一种科学传播的氛围,从我们了解的资料来看,日本、印度等国家都对科普非常重视。”王萍补充说,“我们国家也做了大量工作,只是做事的风格不同。这与中西方民族的性格差异有关系。”

  最近几年的六一儿童节,国家领导人都会到科技馆和孩子们一起过节。但总体来讲中国的领导人行事较为低调,还没有具体到直接参演某个电视节目。“但这并不代表西方国家就比我们更重视科普。”王萍说。

  据了解,中国科协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全民科普,再加上一级级的地方科协体系,乃至中科院和全国各高等院校都把科普作为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所以从整体重视程度和政府推动导向来讲,我们不比国外差。”王萍表示,“但我们的确缺乏一些榜样型的人物来一下子抓住公众的眼球。”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新科普

  我国人口众多,群众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针对这个特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科普的对象分成了几个层次,比如针对公务员、农民、青少年、领导干部等都有不同的传播办法。

  这项举措传递给人们一个信号:我国正在探索一条全新的科学传播途径。

  “以前说教式的科普现在已经落伍了,与公众互动式的科学传播模式才是更为科学的手段。”王萍说,“和市场经济一样,选择什么样的科学传播方式,更多地来自公众需求。这种需求不单单是指公众想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王萍表示,奥巴马参演科普节目这则新闻,虽然很多人会说他是在作秀,但其实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将科普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一种表现。也就是首先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现科学知识公众更愿意接受。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