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同时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靠创新。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摇篮,汇聚优秀人才的基地,而且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校科研立项还缺“市场思维” 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不断提升,高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较好地发挥了高校在现代化建设中“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也不断推进,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备受遏制。另一方面,有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脱离于经济、生产,科技成果大量被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高校的科技潜力还远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体制和机制方面的诸多羁绊,我国的“学”、“研”、“产”条块分割现象还较为严重。现行的教育科技管理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束缚了高校自由创新、自由竞争和自由评论的探索精神,制约了我国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目前高校科研立项的主导思维很大程度上还是“学术思维”、“专家思维”,而缺少“市场思维”。科研人员“重申报,轻研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受金融危机、经济利益及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性的影响,企业尚未成为联合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大多数企业更愿意接受拿来就能生产、就能投入市场的技术成果。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民营企业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延伸科技成果的转化,导致高校一些具有实用性价值的科研成果也会由于科研经费缺乏而无法继续中试,制约了成果的转化。 高校科技成果评估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主要依托企业和市场,企业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自主决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而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水平及应用范围要通过市场来确认和调整。目前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估,仍沿袭以政府的行政行为来组织科技成果的鉴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成果的转化。 “小科研”模式导致高校科技成果集成度低。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不同领域专家众多的优势,但目前这种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科研组织的设置固化,学科分化较多,院系之间、教研组之间缺乏交流,门户主义、小团体主义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之间、部门之间、研究室之间、课题组之间、研究人员之间交流不多,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更少,彼此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合作,难以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