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与国内各行各业一样,我国的化学科学研究获得了全方位发展,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应用基础研究还是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如此,这一领域还涌现出了许多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增加和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已成为国际化学社会中一支彰显巨大影响的重要力量。 2010年已经过去,盘点我国化学科研事业在这一年中所取得的突出进展,我们可以看到具有科研成果丰硕、基础研究更加扎实深入、原始创新不断涌现的明显特点。 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0年,一批化学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继闵恩泽和徐光宪两位老科学家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之后,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化学工作者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40项,占全部获奖项目总数的13.8%。 数据表明,2010年的化学延续了其在国家科技奖励方面的良好势头,充分展示了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有力证明了化学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和应用创新研究方面,都对科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发表学术论文是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工具,其数量和质量也是检验基础研究水平的重要信标。在2010年,化学学科学术论文的质量与数量齐增长。仅据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ISI)知识网公布的截至2010年6月底的过去10年半的资料统计,由我国科学工作者在被“期刊引文报告”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即所说的SCI收录期刊)上发表的化学论文总数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2位。 2010年,这种势头得到了延续,截至12月20日,Web Science数据库统计的我国发表的化学论文达到16385篇。这些论文中,有许多原创性新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包括美国《科学》、英国《自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英国《化学通讯》等在内的国际最著名期刊所评述。 基础研究更加深入原始创新不断涌现 2010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表明,我国的传统化学学科不断创新,在新方法新技术的开发、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新成果;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了国际竞争,部分学科与项目已经崭露头角,该领域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 2010年化学学科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光谱分析研究人员提出并建立的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SHINERS)方法,首次在电化学条件下获得了铂、铑等各种原子级平滑单晶上的表面拉曼光谱,成功检测到半导体硅表面的成键物种、活细胞壁的组分乃至橘子皮的残留微量农药。该突破使得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得以检测各类材料的最表层化学组分和应用于任何形貌的基底,作为一种新型超高灵敏度的普适检测技术,将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学诊断、材料表面分析、公安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同时,该方法不仅使表面拉曼光谱技术发展得更通用和实用,还有望拓展至表面红外光谱、和频振动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其他谱学技术。 化学学科还发展了一种利用水溶性阳离子型共轭聚合物作为荧光探针实现DNA甲基化水平探测的新方法,其灵敏度高、成本低、引物无需荧光标记,而且检测在均相溶液中进行,无需分离、纯化手段,可以方便地用于肿瘤特异性基因标志物的筛选研究;了解相关抑癌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癌症非常重要,在临床肿瘤早期诊断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