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冯昭奎:尖端技术要多鼓励民间参与

时间:2011-02-12 21:20来源: 作者:

  不少人谈到新技术研发时,总津津乐道于军用尖端技术研发带来科技革命,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后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进而习惯性地推定民用部门就应该充当军用尖端技术的接盘者,这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误区。

  1981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要加紧开发隐形轰炸机,其中需要研制具有很强的吸收电磁波能力的材料,例如具有吸收电波性能的铁氧体材料。而日本电气公司和以生产录音磁带而扬名的东京电气化学(TDK)公司就拥有铁氧体材料方面的技术专长,但它们的研制目的是用于涂在家用微波炉箱体上, 以免电磁辐射伤害人体。这项民间企业为了民生用途开发的技术却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兴趣。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布朗在访日时,就提出要看日本开发的铁氧体材料技术。美国军方还要求日本提供包括该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民用技术,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光通信、砷化镓半导体、机器人等等。其后,日本便向美国输出铁氧体材料样品,微波炉的涂料由此很可能被“破格提拔”,用在巨型轰炸机的庞大身躯上。

  众所周知,美国是军事技术“超级大国”,美国政府1980 年军事方面的研发费用就约为当时日本的150倍。然而,它却执拗地要求战后以开发民用技术为主的日本提高“军事技术”,这就难免引起人们关注,美国究竟要日本提供什么?

  可以说,在以电子、材料、精密机械等尖端技术领域中,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分界, 二者既互相区别, 又可互相利用和转化,很多高技术都具有这种军民“两用性”或“转用性”,例如互联网最初就是美国为了军事用途开发的。反之,民用技术也是发掘有军事利用价值的先进技术的宝库,尤其是战后日本在很多民用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都可以从中发掘出有军用价值的尖端技术。美国与日本结成的“技术同盟”,成为美国在同前苏联的军备竞赛中夺取优势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军民两用高科技的研发不仅为军事战略提供技术支持,也为经济发展建立了技术储备。不过,据媒体报道,我国军民两用高技术项目大都是由政府资助的实验室、大学、国有企业来承担,技术成果在市场化方面困难重重,而民间小企业又往往缺乏融资以及合作渠道,很难介入或直接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其技术价值不为人知,成为制约我国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难题。

  因此,要高度重视高技术的军民两用性和转用性,不但需要军事技术部门积极推广具有民生利用价值的先进技术,造福消费者和开拓国内外市场,更需要资助或支持民间企业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探索,从而为研发尖端武器时发掘先进技术培养根基。在一些必要的场合,军事技术部门和从事民生产业的民间企业还可以增强“军民团结”,共同开展一些军民两用的高科技研发项目。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