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聚集 > 科技评论

秦大河:我国需要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重新评估

时间:2011-03-08 20:47来源: 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主持的一个科研项目今年即将结题。他的一个苦恼是,每年的项目经费通常在下半年到账,而主管部门催着在11月份就要把钱花完——按照现在的财务规定,当年的经费最好年底之前花出去。

  秦大河对此很不适应。但主管部门的人是这样说的:以前我们国家穷,现在有钱了,你们要学会花钱。

  “不差钱”是不少中国科学家的体会。可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王永志在审阅“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时发现,刚刚过去的5年间,我国在“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个指标上,没有实现预定目标。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这是少有的没有达到预期的指标。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年均增长7.5%,实际年均增长达到了11.2%。而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原本计划从2005年的1.3%升至2010年的2%,实际只到了1.8%。

  “是科研的投入不足,没钱?好像不是。”王永志说。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国目前在研发上可以称得上“不差钱”,问题在于体制机制不顺,那些真正急需经费的人未必能拿到,有人则“吃得过饱”,拿经费干别的了。

  秦大河认为,我国目前需要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重新评估。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让人才能够心平气和地做学问的环境,人们常说的诺贝尔奖自然就会拿到。但在目前这种局面下,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秦大河说,奢谈什么“播撒诺贝尔奖的种子”,这种预言就跟天气预报一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丁伟岳委员告诉记者,很多科学家是名人,不同的经费管理部门,无论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都“抢着给他钱”。

  政府为什么“嫌贫爱富”?丁伟岳一言以蔽之:“这样的资助没有风险。”当名人科学家的项目出了成果,各家资助单位都可算到自己头上,皆大欢喜。在重复资助下,过多的钱怎么用成了问题,很容易造成浪费。

  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就这样出现在科学界。清华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邢新会说,当官员们表示要“重点支持某个团队”,这个“重点”就坏事了。本来需要投入5000万元的项目,可能又给5000万。一个人钱多了,马上钱就更多,正如富翁越来越富。

  邢新会说,为了把钱花出去,有人会购买大型设备,但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到底多高,效果怎么样,很难作出评价。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普通科研人员是争取不到经费资助的。

  “我们现在是,你有名气你就当这个、当那个,你没有名气,你什么东西也拿不上,干不成事。”秦大河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说,在研发投入上,中国进步明显。如今,中国科学家走到哪儿,都会见到外国同行羡慕的眼神。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令外国人又羡慕又惊讶。

  但陈运泰也发现,跟老前辈相比,现在能够潜心做学问的科学家少了,真正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也不多见。

  陈运泰是“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咨询专家组成员。他的感觉是,现在科研人员不能说没钱,也不能说不受重视,但是“头绪太多,我都看不下去”。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