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深受地震灾害创伤,地震已成为国民心中难以抚平的硬伤。“十二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作出重要决定:要将钻孔应变观测作为计划发展重点。 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定?这一决定将对我国地震观测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国钻孔应变观测的领军人,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邱泽华研究员。 据邱泽华介绍,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基于几方面考虑:首先是在观测技术方面,我国已经有了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这种仪器的优点是可以自行检验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代表了国际钻孔应变仪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在资料分析方面,邱泽华所在研究所的领导小组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分析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数据的先进理论,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观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他们发现了一些可信的地震异常应力—应变变化。同时,钻孔应变观测也是美国和日本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重点使用的手段。最后,在这种决策的形成过程中,地震局外部力量的推动举足轻重。 “在‘十二五’计划中,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在现有台站基础上,初步建立一个覆盖中国强震带的钻孔应变观测网,重点是强震带上的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计划的重要实施内容,邱泽华作了详细解释,“目前,钻孔应变台站大概只有不到一百个,分布比较散,针对性不强。汶川地震后,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必须把台站建在强震带上”,“这个钻孔应变观测网不能称作地壳应力观测网络。全世界都没有一个地壳应力观测网络,原因是没有可靠的技术。国外已经有细致的研究表明,地面附近的应力空间变化非常剧烈。要给出一个区域的应力变化图像,都要做不计其数的应力测量,更不用说全中国的强震带。这是我们不能承受的,不现实,不可行。” 对于“中国强震带钻孔应变观测网的科学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邱泽华作了更为详尽的回答:“几十年来,中国地震局开展地震预测研究,已经有确定的进展。地震预测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有的台站能观测到地震前兆变化,有的台站却不能?可能的原因是:地壳内部存在很多断层,在地震断层附近,地壳岩层变形大,因而异常容易被观测到;而远离断层的地方,岩石变形小,也就难以发现异常。打个比方,地震前兆变化可能像人体的脉搏,不是到处都能摸到,而是沿着脉络才能摸到。我们希望找到这个脉络,为地震孕育过程把脉,实现地震预测研究的突破。同时,我们要摒弃以往‘单打一’搞地震预测的思路,开展对低频地震和‘震颤’等多种现象的观测,在这些国际热点研究领域中取得话语权。” 在邱泽华看来,中国强震带钻孔应变观测网建设项目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台网的规模与建设和维护台站的能力是否相适应。第二个因素即是否把科学目标放在第一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邱泽华对观测网成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一共建了100个台站,达到能力的极限。目前,一些台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维护已经有些跟不上。必须切实解决这个问题,保证观测台站建成后能稳定、高质量地产出数据。”“另外,钻孔应变台网建设是一个建设项目,同时也是科学研究项目。钻孔应变观测有很强的专业性,在立项、申请和方案论证等各个环节,都要贯彻尊重专业、尊重专家的科学精神。行政组织和协调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让行政管理代替科学挂帅。否则,想当然地搞项目,后果不堪设想,纳税人的钱可能就要打水漂。” 鲁迅说的好:“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汶川、玉树灾难已经过去,在沉痛中继续前行是邱泽华等地震科技工作者们要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