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2011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近年来,各相关学科更加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一些基础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解决了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提出并建立了“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技术”,首次在电化学条件下获得了铂、铑等各种原子级平滑单晶上的表面拉曼光谱,成功检测到半导体硅表面的成键物种、活细胞壁的组分乃至橘子皮的残留微量农药。这项新型超高灵敏度的普适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医学诊断、材料表面分析、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系统研究了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建立了帕金森病患者临床数据和标本库,新发现并确认了两种中国人家族遗传性帕金森病基因;发现了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保护细胞免于凋亡的重要因素,提出了“神经细胞退行性变性死亡”新概念;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疾病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综合体系,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研发神经保护药物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立了全新的、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以定量化为特点、谱系式、可检索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该分类既可与国际交流,又能充分体现中国土壤特点,实现了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建立了人为土纲的分类体系,使人为土得以定量区分和科学表达。中国人为土分类标准已被国际分类组织全盘接受并成为其标准,对国际土壤分类做出了贡献。 提出了聚能型行波热声发动机概念,研制出世界上压比最大、效率最高的热声发动机;首次研制成功完全无运动部件液氢温度的低温热声制冷机,实现热声制冷机迄今为止的最低制冷温度;率先研制出在-20摄氏度、制冷量达到300~500瓦级的双行波热声驱动室温热声制冷机,其制冷量及效率突破了传统驻波制冷低效率的瓶颈,为替代氟里昂制冷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