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的时间都排满了。” 3月21日~27日,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正在举办第七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江亿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 记者在清华大学建筑馆王泽生报告厅见到了江亿,正在讲台上作报告的江亿神采奕奕、充满活力和感染力,完全看不出他已年近花甲。 这位爱笑、爱说、爱拿事实说话的院士利用会议茶歇时间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身上的担子很重,有好多大事要干。”对于江亿来说,找到中国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是他的头等大事。 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中国的建筑节能应该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路线。”在江亿看来,这是一个难题,更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江亿说,现在欧美国家约10亿人的建筑能耗占全球1/6,如果全球剩余近60亿人也要达到这样的能耗水平,则需要1.1个地球。因此,目前欧美的建筑使用模式和运行能耗状况是不能在全球推广的,必须从全球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状况,以及人人平等的原则来考虑未来允许的建筑能耗。如果这样考虑,认为全球的总能源只能有1/3左右用于建筑运行,则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计算,其建筑能耗应占全球总能耗的1/18。而这个数字正是现在的中国城市建筑用能的平均水平。 上世纪中叶,美国的建筑能耗水平曾在短期内翻倍,原因就是新建建筑能耗过高,成为建筑能耗的主要增长点。而现状是,中国现在也正处于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房子还要不断地建。同时,技术和政策带来的种种误解,正在挑战着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线。 “中国的建筑能耗处于上升的开端,如果能够避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建筑发展模式,则有可能避免此趋势。”江亿强调。 江亿认为,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服务水平、不同的室内状态、不同的使用者行为、不同的操作方式等,这些不同导致建筑节能途径有所不同。“一种技术在这种模式下节能,在另一种模式下可能就费能了。” 现在世界上已有的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在国内找到应用案例,但令江亿感到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建筑无一座真正实现“零能耗”或“超低能耗”,其实际结果大都高于同功能的一般建筑。 江亿举了个例子: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是意大利政府耗资2000万欧元于2007年建成的。当时希望通过CDM机制收回投资。而它的年建筑能耗是89kW·h/m2,属于清华校园内的高耗能建筑。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