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16日20时56分,被视为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工程之一的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以下简称AMS),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的最后一个航班,从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顺利升空,驶往国际空间站。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AMS将是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它的使命是用于在太空寻找反物质组成的宇宙、寻找暗物质的来源。 鲜为人知的是,AMS上的热控制系统是由山东大学全面负责研究与设计。该系统成功解决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带电磁铁在太空中运行的温度控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5月16日,AMS热控制系统的首席科学家、山东大学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程林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目睹了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过程。在此之前的4月28日,本报记者曾采访了程林教授,他向记者讲述了研制AMS热系统的历程。 让AMS不会感冒不会生病 “AMS热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且各探测器及电子设备的热控制要求极其苛刻,各探测器的工作温度变化必须维持在1℃范围内。热系统是AMS上所有其他元件正常工作的基础。”程林教授告诉记者。 据介绍,AMS项目的热控制系统由山东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宇航局等共同完成。以程林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热系统研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为AMS上所有元件正常工作创造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 AMS是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探测仪器。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有时在地球的正面、有时在地球的背面。在地球的背面时,就意味着太阳完全不能照射它,所以它的温度变化也会非常剧烈。因此,热控制系统是所有元件正常工作的基础。该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散热系统,使热量能够尽可能散发出去;加热系统,当环境温度过低的时候,起到保温作用。“山东大学的工作就是给该系统做一个‘保暖衣’,保证探测器在运行中不能忽冷忽热,使它不会感冒不会生病,不会因此停止工作。”程林用通俗的语言向记者解释。 为研发AMS热系统,程林和他的团队从2004年在山东大学与位于日内瓦的欧核中心的实验室之间穿梭了7年。“山大团队就像是经历了一次买了单程票的旅行,每走一步,都必须是100%的成功。”程林教授有感而发。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