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这些为人类健康付出生命的“活试剂”,如今已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实验动物资源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大军”的必备“粮草”,然而在我国,这部分科研“粮草”的供应形势却不容乐观。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连峰在10月20日举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实验动物与生命科学研究”中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世界各地共培育着200多个种,共计26000多个实验动物品系,其中有2607个为常规品系;而在我国,实验动物只有30个种,共计2000多个,常规品系仅103个。 面对发达国家巨大的资源优势,多位专家在论坛上纷纷表示,实验动物资源的缺乏和多样性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瓶颈之一,只有加强资源开发的力度,才能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 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由于实验动物资源对生命科学、医学、药学以及对人口健康的重要作用,许多发达国家竞相将实验动物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大规模投入。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中心和生产供应中心,保存了全球60%以上的实验动物资源。 在我国,虽然国家也建立了相关的种子中心、种源基地和遗传小鼠资源库,培育出一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品系,但所拥有的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差距较大。 张连峰表示,国际上已经具备的实验动物物种有200多种,而我国只有30种左右,其中在常用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等方面缺口最大。 “以小鼠为例,国际上已经具备的小鼠品系,包括常用品系、自发突变品系和基因工程品系在2万种以上,我国只有2000种左右。”张连峰说,在药物研究、疾病机制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实验动物品系上,我国与国际还相差至少5000种。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也给出类似的数据,他认为,单从数量上讲,在基因剔除动物模型资源方面,我国和国际相比是1:20,在用于重大疾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方面,我国与国际相比是1:8,差距比较明显。 “另外,国外一些营利性公司还通过基因打靶和基因捕获技术建立的基因修饰小鼠胚胎干细胞在4万种以上,几乎涵盖了小鼠60%的基因。”张连峰说。 (责任编辑:gl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