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创新,源自国家需要

时间:2006-05-07 10:35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 158次
  邱冠周,1949年2月生,我国第一位矿物加工博士,中国有色金属矿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发展项目(973项目)生物冶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这天上午,一向忙碌的邱冠周教授被我们缠住了。年初,由他主持发明的“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新工艺,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是一种生产直接还原铁的新方法。对这项发明,人们知之甚少。为什么要琢磨这个?邱教授带我们上他一向喜欢的科研大楼咖啡厅里,尽量通俗易懂地介绍起攻克这项发明的动因。他说,“我国钢铁工业尽管产量上去了,但优质钢、特种钢仍需大量进口。直接还原铁是冶炼特种钢不可缺少的理想炉料。它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结构优化的瓶颈。”

  解决这个难题非同小可。邱冠周说,我国优质铁矿资源缺乏,目前普遍采用“二步法”直接还原,不仅工艺流程长、高温设备多、建设投资大、能源消耗高、加工成本高,且还原速度慢。

  “20年前,我还在大学读书。校园竖立着恩格斯的一则语录:‘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我每天下课都要读一次,体会一次。”从那时候起,邱冠周就认定,“国家需要,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最大动力。”

  早在1976年,邱教授开始了改造直接还原铁传统生产工艺的探索。他下矿山、进工厂、吃了不少苦头。一次,回速窑的窑尾圈掉下来了,当时正是凌晨3点,焊接工不在现场,为不耽误试验,邱冠周自己拿起焊枪进行热焊,待焊工赶到时,看到邱教授满身粉尘从窑尾箱里钻出来,在场的人无不打心里佩服。

  经过12年艰苦努力,核心技术之一的“复合粘结剂”终于研制成功。紧接着,邱冠周又建立了热球入窑、优化风煤比、提高窑内压力等热工体系,大幅降低了还原粉化率,有效解决了回转窑容易结圈的难题。

  为使此项发明尽快用于工业生产,邱冠周在成功完成工业试验后,于1998年初将“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用到了实际生产中。但由于设计改动了两套工艺,生产不顺利,引来诸多非议。邱冠周顶着巨大压力,经过5年试验,终于在北京密云矿山公司取得成功。如今,新工艺生产线运转良好。与传统工艺相比,该生产线投资减少30%、产量提高60%、节煤30%、节电约20%、降低成本21%、废气排放减少40%。设计能力为年产6.2万吨的回转窑,实际年产量已达9万吨以上。

  “这个发明奖,不是奖给我个人的。这项成果是研究、设计和生产单位通力合作,80多位科研人员历经12年努力取得的。”57岁的邱冠周在矿物加工领域成果丰硕。据他的同事介绍,他在改善硫化矿浮选技术方面,取得过世界一流的成果,并在我国大多数硫化矿浮选厂推广应用;他主持的“微生物冶金的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发展项目。

  科学探索无止境。邱冠周教授说:“我国不少矿产资源品位不高、成份复杂,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工艺、新办法,才能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