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葛均波院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时间:2012-05-30 08:29来源:复旦大学   作者: 点击: 101次

在4月25日召开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章)表彰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钟燕群主持会议。殷一璀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劳动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大会表彰了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11个集体和51名个人,39个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50个集体和99名个人、298个上海工人先锋号。

葛均波教授从医近30年来,为“心”而辛苦,因为他的心中装满了无数病人;葛均波教授为“心 ”而欣慰,因为他的努力拯救了无数家庭;葛均波教授用“心”忙碌着,为了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为了中山医院的不断发展……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树立起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崭新形象。

 

 

医德,在救死扶伤中迸发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葛均波院士

 

深夜,山东五莲县城医院,一个刚上初中的少年被匆匆送了进来,他的左臂在骑自行车时摔断了。两位年轻的值班医生马上凭经验为他接上断骨,绑上石膏。一个月后,少年来复诊,两位医生傻了眼,石膏取下后,本应康复的左臂竟一动不能动。无奈之下,一家人四处求医。但无论什么偏方,都不管用。

几个月后,父亲打听到附近县里有位老中医,治骨伤很有名。父亲骑上自行车带着儿子,一早便出发,赶到老中医家时,已是天黑。老先生一把推开父亲送的礼——一袋自家种的花生,说:“我什么也不要。”

他仔细询问了几句,又看了看眼前的病人,抓着少年的胳膊一推,少年的左臂立即恢复了活动。

眼泪在少年的眼眶里打转。泪水不只是因为疼痛,更是出于佩服。做医生,治病救人,从此成了少年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二十多年后,这个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少年,成为了原上海医科大学派往德国著名医学院留学的博士,他对“心肌桥”的突破性发现,震惊了医学界。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现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复旦大学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PSIC)主席,国际心脏病大会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华人。年仅50岁,葛均波便被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脏病研究专家之一。

留学西德,心血管界崭露头角

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在儿时选定的这条道路上,葛均波从不言弃。不管是在上海医科大学,还是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凌晨4点起床读书的学习习惯。勤奋加天赋,他很快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初到德国第一年即在《德国心脏病杂志》上发表《腔内超声准确性及可行性研究》一文,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自此,葛均波在学术上便成果不断,迄今已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SCI-E收录论文134篇,被他引2820次。

葛均波为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心肌桥、冠状动脉综合症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对心肌桥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半月现象”的新发现,在学术界被称为“葛氏现象”。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1996年,他发现的可视冠状激光成形术受到国际同行瞩目,这项技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又一良好手段。截至目前,他先后承担16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技术进步一等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工程等诸多荣誉,并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在科研上缔结了累累硕果。 赤子回国,推动国内接轨国际

1999年4月,葛均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举家回国。受命担任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刚回国时,葛均波发现中山医院在心脏移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基础工作,但尚未开展心脏移植手术。因此,他把从德国带回来的所有有关心脏移植手术的资料都复印出来,并自愿承担一切手术后果。最终,在他的积极推动下,2000年5月,中山医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在心外、心内等医院多科室协作下获得成功!如今,中山医院的心脏移植手术已成为全国的典范。

葛均波不辱使命,勇于开拓, 在科研领域孜孜不倦,更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引入新技术,踏踏实实为病人服务。在他的主持下,中山医院心导管室工作量直线上升,2001年全年完成心导管诊疗手术1600例,其中PTCA达到500例,是1998年的3倍和6倍, 2010年更是增加到了7627例。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葛均波的强项。直径不足2毫米的金属支架,平常人要想拿住都很困难,葛均波却能将它通过一个小小的球囊放置在血管内,为患者支撑起闭塞的血管。曾多次受邀在国外公开做手术演示的他把这归因于“中国人的手巧”。大学时厚厚的医学教科书他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背下来,葛均波的这份“巧劲”中融入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

凭借医学研究上的专注,在德国留学期间葛均波就发明了可视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回国后,他又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如,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国内首例数字化双平板磁导航心血管介入手术、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移植术、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等等。

大医精诚,潜心实现“中国制造”

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技术名称,听起来是简单机械的,可数字背后又有多少医生的刻苦钻研,患者的感激涕零啊!有一位徐州来的老干部患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因病情复杂安放支架风险很大。老伴陪着他四处求医,却没人敢冒风险为他动手术,最后辗转来到中山医院。看着病人所受的痛苦和四处求医的艰难,葛均波感到揪心,决定收下这个病人。为了这台手术,他连着几个日日夜夜,反复推敲研究,讨论手术方案,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那天的手术真是一场硬仗,葛均波和同事们在X线的辐射下工作了整整4个小时,手术终于成功了。当时守在门口的老太太热泪纵横,拉着葛均波的手颤颤巍巍要跪下,在场的人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待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也许最终不是每件事都办得成,但是你必须去努力。”葛均波说。当年,给他看病的年轻医生就是因为凭经验接上了断骨,却没有在X光片上看复位情况,耽误了病情,留下了肘后翻的后遗症。他经常开玩笑地指着有点畸形的胳膊对大家说:“生病是多么痛苦,应该多为病人想想,我要做一名好医生。”

目前我国有数十万冠心病患者需要放置支架治疗。几年前,一个进口支架的费用要将近4万元,有些患者还需要同时放几个支架。“这样下去,有几个病人用得起啊!”葛均波十分焦虑,“在我的病人中,有很多来自外地,每当看到有的病人一层一层地解开衣服,从最贴身的衣服内袋里掏出一叠钱,里面的每一张都带着他的体温时,我明白必须把他的每一分钱都用到该用的地方。”于是,研制一种新型支架的想法萦绕心中。葛均波与学生们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最终研发的“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支架”,不仅大大减少了支架血栓率的发生率,还将价格“缩水”至1万多元,大大降低了病人的费用。目前,他研发的支架,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为患者和国家能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此外,该支架已出口俄罗斯、印度、新加坡等多国,近三年为国家创汇523万美元,并荣膺2010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仁心仁术,缔造无数生命奇迹

葛均波倡导成立了华东地区首条24小时全天候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绿色通道”,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只要病人需要,哪怕深夜,他也会来到医院抢救病人,甚至躺在病床时还在指导抢救患者。

有一次他感冒发热,在办公室里一边挂着补液,一边编写教材直到凌晨3点。正要回家休息的时候,突然一位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需要抢救,他毅然带领“绿色通道”的一班人,立即投入了抢救工作,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此时的他已经筋疲力尽,稍作休息后,又精神饱满地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过度的劳累,体力和脑力的透支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痕迹。20多斤重的手术防辐射“铅衣”他经常一穿就是几个小时,长期的负重站立手术让他的腰椎不堪重负,甚至无法起身行走。即使如此,急性发作被迫卧床时,他还是让导管室工作人员将手术病人造影图像接到他的床头,通过对讲机“遥控”手术,有时请同事将他的病床推到导管室,做一回“动口不动手”的“君子”。遇到紧要关头,他便硬撑着起来,亲自操刀,在场的同事、病人无不为之动容。

有一年春节,为了完成“973”课题的申请,他将家人送回山东老家,自己一人在办公室默默地工作着,饿了泡一碗方便面充饥,困了就打个盹,从初一到初七,他就这样度过了他的春节长假。五十岁不到的他,已经两鬓斑白,黝黑的面色告诉我们他陪病人参加介入手术“吃”的X光太多太多……

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在患者中口口相传,一位经他医治的老大爷特意找到报社记者,希望一定要报道葛教授的事迹。葛均波得知后说:“为患者看好病是我的职责。我尽量做到,对任何人都真诚,对任何事都公正。在其位,谋其职,用激情对待工作,做一名好医生!”

葛均波身上有许多的荣誉和光环,但他从未停止追求的步伐,每当去国外开会,他就抓住机会学习国外最新技术,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践行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

葛均波教授为“心”而辛苦,因为他的心中装满了无数病人;葛均波教授为“心 ”而欣慰,因为他的努力拯救了无数家庭;葛均波教授更是用“心”而忙碌着,为了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为了中山医院的不断发展……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奉献着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树立起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崭新形象。

(责任编辑:glia)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