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科学人物 > 名人讲坛

姜久春:困难很多,重要是坚持

时间:2012-07-16 10:09来源:科学网 作者:未知 点击: 166次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几年,北京交通大学的电气楼外,立起了两个一米左右高的桩子,这便是用于电动车的充电桩,校园里不时有世界知名品牌的轿车——宝马、普雷斯、丰田等的电动车在运行。今年下半年,北京交通大学将迎来100辆纯电动汽车,用于区域配电网电动汽车充电和光伏接入的微网实验。促成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在北京交通大学成为风景线的人,正是该校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年纪不到40岁的姜久春。

  难忘第一次参与科研

  “我们经常坐火车,住在车上,有时一个车厢都是我们这些人。”提到第一次参与科研的经历,姜久春记忆犹新。

  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方交通大学汪希时教授主持了一个名为“列车超速防护系统”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由于项目比较大,学校电子、电气、机械等多个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做一些具体的工作。刚刚读硕士研究生的姜久春也是其中之一。“那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有30多个人共同做一个项目,大家在一起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姜久春说。

  姜久春的父母是老师,像许多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一样,他的青少年时光主要是读书、考大学,至于报考哪所大学、哪个专业则由父母一手包办,到北京交通大学(当时为北方交通大学)之前,姜久春甚至不知道学校是在北京。

  因为成绩优秀,姜久春大学毕业后顺利保送读硕士研究生。很快,他就体会到研究生学习与之前学习的不同。

  第一次参与科研,姜久春做的是运行记录器,即数据记录、采集及编析,需要将列车在运行中整个控制系统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传到计算机上,并在计算机上分析处理。这是一个枯燥却不简单的工作。当时的计算机和现在的不能同日而语,通讯更不用说,数据传送也非常复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从车上记录下数据后,却找不到足够大的U盘保存,他只能自己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保存并传送出去。

  这个数据记录工作,姜久春做了两年,最初还有一个师兄带了他几次,之后他就独自在京九线、邵武线等几条线上跑,20岁出头的姜久春到过的地方包括阜阳、邵武、武夷山、郑州、武汉等。这对实际上刚刚大学毕业的姜久春来说很新鲜,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研究生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实际的东西。“其实是把书本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在现场的了解,才能对科研的对象有真正的理解。”姜久春说。

  初识电动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姜久春在广东汕头的国家电动汽车运行试验示范区里,第一次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丰田、通用等世界知名品牌的10辆电动车——当时国内甚至没有一辆自己生产的电动车。“我第一次接触电动车。那个车里面有很多东西,我们在那里学习,看了又看”。姜久春说。

  1996年,姜久春读博士伊始,导师周希德承接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电动车应急多路充电站”。当时正是电动车、充电等日渐提到国家需求的层面上,该充电站项目是第一个立项的有关充电的项目。

  虽然国家开始重视电动车,但是经费不多,条件有限,做得很辛苦,很多事都得自己动手。“那时,我在汕头基本每天晚上都做到凌晨两三点钟,连续两三个星期,直到把一个事做完,因为学校没有实验条件,只能去现场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姜久春回忆那时的情形,很是感慨。

  项目具体涉及两方面,一个是电力电子装置本身,一个是控制问题。在研发过程,他们遇到的困难更为具体,他们设计出了系统方案,只能找到有能力的相关工厂进行加工,与他们合作做出设备,再将设备拿到另一个城市进行实车测试试行,不合适再重来,反反复复来往于几个城市之间,其中辛苦不言而喻。

  博士毕业后,姜久春留校任教,继续搞充电及电池管理研究,并在这个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2年,29岁的姜久春被聘为副教授,两年后成为特聘教授,是北京交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