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药健康 > 医学 > 艾滋病

“类艾滋

时间:2012-09-12 00:19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未知 点击: 153次

  艾滋病带给人类的恐慌尚未消退,一种和艾滋病极为相似的神秘疾病又悄悄袭来,它被称作“类艾滋病”。据称该病为全球新出现的一种“怪病”,专门攻击黄种人,染病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样免疫力低下。那么——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了“类艾滋病”侵袭亚洲人的消息,据称,患了“类艾滋病”的人免疫系统会失灵,这几乎和艾滋病的症状一样。与起源于非洲的艾滋病不同,“类艾滋病”专门以亚洲人作为攻击对象,目前发现的患者多来自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患者会出现“免疫力暴冲” 

  8月下旬,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发一份研究报告,题为“泰国和台湾成人始发的免疫缺陷症”。该研究由美国、泰国和我国台湾的医学研究人员合作,于泰国、台湾两地的4家医学中心共收集了203个在成年期间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这些病例且感染了结核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一种,有的还发生了顽固的霉菌感染等,怎么治也治不好。 

  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的科学家莎拉·布朗表示,一般免疫疾病患者是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攻击身体各部分,但此病症患者出现“免疫力暴冲”现象,会产生特别的抗体,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下降。研究发现,此病症大部分患者生成了称为“自身抗体”的一类物质,阻断了“伽马干扰素”在免疫系统中清除感染的讯号通道。 

  参与研究的台湾成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谢奇璋称,该病为“成人始发的免疫缺乏症”,罹患该病症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样常因感染就医。目前所发现的该病患者都是亚裔黄种人,发病年龄约50岁,与遗传无关,不会传染。但当感染上述几种细菌时,病情远比一般人严重。 

  “类艾滋病”说法不准确 

  “类艾滋病”到底是不是艾滋病?与2009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阴性艾滋病”是不是一种病?面对公众这样的疑惑,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称,“类艾滋病”的说法并不准确。 

  “成人当中发现严重的免疫缺陷,临床症状和艾滋病感染者晚期的临床症状很相似,类似艾滋病,但是查不到艾滋病毒。”吴尊友解释说,尽管造成这样的免疫缺陷的原因还不清楚,我国目前也没有病例报道,但已引起高度关注。 

  同时,吴尊友也强调说,“类艾滋病”又被称作“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这种病并非艾滋病,同时也不同于我国2009年开始出现的“阴性艾滋病”,因此“恐艾”人群不必过于担忧和恐慌。 

  据了解,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阴性艾滋病(恐艾症)是患者自称的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患者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无免疫功能受损情况,部分人有肠鸣、打嗝、关节响、睡足觉了但却觉得没精神等症状。 

  而“类艾滋病”的患者会出现类似艾滋病的免疫力极度低下症状,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受损情况,既有临床表现也有实验室特征,如皮肤明显感染、卧床不起等,但并未感染艾滋病病毒。且不像艾滋病一样通过病毒传播。 

  吴尊友透露,“类艾滋病”病人有典型的由于免疫功能损伤出现机会性感染的症状,到医院里就诊查不出原因。从实验室的检测、临床的检查,以及流行病调查来看,目前和“类艾滋病”不是一回事,它在临床上也没有由于免疫缺陷造成机会性感染的特征,究竟这里会不会混杂着“类艾滋病”病毒,从现在观察的情况来看,可能性比较小。 

  “艾滋病是对社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由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至今不可治愈。”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指出,对研究人员发现的“怪病”以“类艾滋病”相称谓进行宣传,易使人误认为该病是传染病,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且,在目前尚缺乏广泛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即将该病以“亚洲新型病症”冠名,或作出“专门攻击黄种人”的结论,都显得操之过急。称该病“侵袭亚洲”,更会使人误认为有重大疫情来袭,易引发社会恐慌。 

  曾光认为,免疫力低下类疾病早有发生,并非在艾滋病发现之后才有。多年来,一直有免疫力低下患者因不同症状大量就诊。他们中有先天的免疫缺陷疾病,更多的是因各种原因后天获得的,例如癌症和放化疗后产生的各种病症,还有精神因素所致的一些疾病,例如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疲劳综合征等。只不过,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更新。 

  我国将加大特殊抗体检测 

  根据谢奇璋的介绍,“类似艾滋病”的患者,目前主要出现在东南亚一带,而且病例都发生在亚裔黄种人身上。现在医界还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法。 

  我国与东南亚近在咫尺,且媒体报道“类艾滋病”专门感染亚裔黄种人,那么,我国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了类似的病例呢?对此,吴尊友称,除了已经报告病例的泰国和台湾外,中国大陆是否也有类似现象尚不清楚,但因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人员流动性强,因此并不排除也存在有这样的病例,可能相关病例“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而已”。 

  “为了及早发现我国境内的‘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吴尊友称,研究人员已发现,与艾滋病感染者体内的逆转录酶活跃性较高一样,“类艾滋病”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体内的伽马干扰素抗体的含量较高,是其他病毒体不具备的特征,因此将“按图索骥”,一旦医疗机构发现有免疫功能损伤的患者,却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话,将考虑用此技术来进行检测,确诊或排除“类艾滋病”感染。 

  “现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报道这样的病例,但也不能排除没有。”吴尊友坦言,从目前媒体和医学界的描述来看,“类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传染性、病因不明的免疫功能损害症状。为了及早发现我国境内的“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 

  最后,吴尊友表示,对新型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艾滋病1981年出现的时候也不明病因,但观察到一些迹象,某些特征的人容易感染,如同性恋、吸毒者、使用血液制品的血液病人。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就怀疑可能是通过血液和性途径进行传播的,直到1984年才确定它的传染性。(记者 李颖)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