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主要农作物产量性状的遗传网络解析”指导专家组及管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山东召开。该计划指导专家组成员和管理工作组成员以及特邀专家等共20余人出席会议。
该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武维华特别强调该计划应针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并结合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集中力量解析主要农作物(玉米和水稻)生长发育重要生物学过程的分子遗传和生理生化调控网络,希望通过计划的实施能够为我国主要农作物高产品种的培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该重大研究计划管理工作组组长、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杜生明介绍了计划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工作规程,并指出该计划要紧紧围绕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玉米和水稻为对象,重点解析籽粒形成和株形发育这两个影响作物产量性状且密切相关的重要生物学过程的分子遗传调控网络;在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中,结合农作物研究的实际特点,尽早布局项目的集成来推动总体研究目标的实现。
与会专家认为,该计划在围绕总体科学目标的同时,需要针对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重点做好项目的集成,以在农作物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此外也要注意在针对不同作物开展具体研究时,与其他作物的研究相结合,在跨作物的共性科学问题上协调攻关;在研究产量性状遗传调控网络时,应该关注农作物不同种质材料的不同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建议充分利用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来解析产量性状遗传调控网络,围绕农作物的产量三要素,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农作物育种实践,为培养突破性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与会专家还对项目的立项形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确定研究期限,建议重点项目研究期限为3~4年,培育项目研究期限2~3年,并提出对于研究基础较好的领域应尽早启动集成。 (责任编辑:泉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