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热爱生命科学!-生物行
当前位置: 主页 > 神经科学 > 研究进展

《自然—化学生物学》综览

时间:2012-09-27 15:36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未知

新发现AMPK激活机理

或有助治疗糖尿病

科学家在本周的《自然—化学生物学》撰文称他们发现了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激活机理,AMPK是一种“代谢感应器”,对保持细胞的能量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其已被证明可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靶点。

该项研究有助我们深入了解AMPK激活的基本调控,并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Qiao Wu, Tianwei Lin等人发现一种包含Nur77的信号通路,Nur77是一种孤核受体,通过阻断AMPK的激活物质LKB1实现对AMPK的负调控。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化合物可以阻碍Nur77对LKB1的作用从而使LKB1能顺利激活AMPK,通过研究该化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最终确定了上述信号通路。在多个糖尿病患病小鼠模型中,该化合物能够改善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以及葡萄糖负荷反应。

该化合物能否应用到临床使用中还需更进一步的试验确认,但是这种通路的发现为科学家通过激活AMPK来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机遇。

《自然—细胞生物学》

研究找到内质网应激信号

与胰岛素分泌的联系

本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的一项报告揭示了内质网(ER)应激信号与胰岛素产生、分泌之间的一种联系。该发现为糖尿病治疗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WFS1基因的突变可导致沃尔弗拉姆(Wolfram)综合征的产生,该综合征以儿童期糖尿病为特点;WFS1基因已被证实可以调控ER应激信号从而干扰正常的ER蛋白折叠功能,此外,WFS1还是生产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

Sonya Fonseca等人报告称WFS1在调节小鼠体内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释放方面具有更深层次的作用。进食后生物体内血液中富集的葡萄糖能促使WFS1移动到细胞膜处以刺激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研究人员表示,WFS1的高水平表达能够恢复由于ER应激而受影响的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由此,他们认为WFS1或可作为新型糖尿病疗法中的一个重要靶点。

《自然—神经科学》

蜜蜂DNA甲基化模式变化

与所属种群地位有关

对同一蜂巢中不同分工的蜜蜂来说,它们的DNA甲基化模式虽有所区别但又具有遗传相似性,这是本周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蜜蜂的雌性胚胎发育为蜂王还是工蜂由其被喂养的食物所决定。

Andrew Feinberg等人研究了两种特殊的工蜂:一种是保育蜂,负责喂养其他蜜蜂;另一种是采蜜蜂,负责外出为蜂巢采集食物。虽然这两种蜜蜂分工不同,但其在整个蜂群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确定,因为保育蜂在生命晚期可以转换为采蜜蜂。

虽然不同种类蜜蜂的DNA序列并不存在系统性差别,但科学家们还是发现,采蜜蜂和保育蜂的负责调控基因表达的DNA甲基化模式存在差异。当研究人员采取手段诱使采蜜蜂转化为保育蜂,其甲基化模式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该发现表明DNA甲基化和蜜蜂群体之间存在某种密切联系,同时也例证了基因组中除DNA序列之外的改变是如何调控行为的。

(责任编辑:泉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特别推荐
推荐内容